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会议

“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大召开

2003-12-23 张仕婧 点击:[]

2003年12月23日,为期三天的“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胜利闭幕。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香港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大会主题为“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分四个专题:(1)中华文化与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2)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比较;(3)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比较;(4)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比较。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挪威和港澳台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领导、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150余人与会,提交论文近100篇。会议采取大会报告、小组报告和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共有20多位高等教育名家做大会报告,50位代表做小组报告,其他代表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本次学术会议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形式新:强强联合,携手共进,打造出卓越的学术交流平台
   主办方之一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是在国家重点学科点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基础上于2000年组建起来的,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是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位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也是国内最先拥有高等教育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该中心集聚了以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创始人、名誉主任潘懋元先生和主任刘海峰教授为首的一批矢志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界精英,他们以研究为“核”,以人才培养为“幔”,以服务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壳”,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2001年,反映创建高等教育学科基本轨迹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项目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是迄今为止我国高等教育学科获得的唯一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另一主办方香港大学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是于1998年由一批精通中外教育、文化的学者组建而成的,中心主任由纽约州立大学博士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教授担任,该中心组建时间虽然不长,但有着较强的学术实力和学术声望。如果说研究机构的建立是一种“硬件”,那么,理论的深入讨论就是一种“软件”,而由这两个学术机构“一拍即合”促成的“第一次握手”则共同建构了一个让“理论升级”的平台,呈现出了一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大好景象。

   二、会议针对性强、时机好:一次恰逢其“时”的学术盛会
   在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困惑、冲突之时,在我国高等教育刚刚迈进大众化发展阶段之初,在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之际,在内地与香港、澳门正式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之后,集合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以及国外学者共同探讨中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为中华高等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献计献策、保驾护航,无疑有着迫切的实践价值和深远的社会意义,体现出了主办双方开阔的视野、深邃的理论目光和心系中华的人文情怀,将使大会处处弥漫着对当代中华乃至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置身其中的强烈责任感,而这正是中华儒家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品格。例如随着中国W TO进程的不断加深,“全球化”的议题正在日益受到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普遍关注。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如何处理好中华文化的传统伦理价值与外来文化伦理价值的关系,以及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上各国传统文化与伦理价值应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既是中华高等教育面临的实践问题,又是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理论问题。
   
   三、会议的国际性强、规格高
   本次会议将是厦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最有影响的国际会议之一,来自13个国家地区的150多位大学领导、高等教育专家和研究生应邀与会,其中境外来宾约50人。大多数代表有着国际视野和跨国高等教育研究经验,不少专家既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有杰出的成就,又有从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成功实践经验。这样强大的与会阵容,使得会议能够集全球之眼界,聚中华高等教育之主题,为中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很好的经验与借鉴。代表构成情况如下。
   (一)国外方面
   菲利普・阿尔特巴赫 (Philip G. Altbach)  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主任、终身教授,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者, 美国国际比较教育学会、美国高等教育学会前任会长,前任世界比较教育协会主席。
   尼康德洛夫 俄罗斯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David w. Chapman 美国明尼达大学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系主任、讲座教授
   Kathryn Mohrman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
   Andrew M. Marton 英国诺丁汉大学博士
   ……
   (二)大陆方面
   钟秉林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朱崇实教授  厦门大学校长
   潘懋元教授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杨德广教授  原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
   王义遒教授  原北京大学副校长
   刘海峰教授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邬大光教授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
   (三)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
1.香港
   程介明教授  香港大学校长资深顾问、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
   白杰瑞教授  香港大学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除香港大学外,还有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代表。
2.台湾
   杨思伟教授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
   杨  莹教授  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比较教育系
   陈伯璋博士  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学院
   此外,台湾交通大学、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台北开南管理学院和澳门大学等也有不少学者来会。

   四、形式多样,研讨深入
   本次研讨会安排三个时段的大会报告,主要有中国大陆潘懋元教授的《精英与大众:21世纪初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香港程介明教授的《高等教育: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美国阿尔特巴赫教授的《高等教育的全球化》、俄罗斯尼康德洛夫教授的《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等,这些大师级人物奉送的学术“大餐”为大家提供最重要的学术滋养。除“大餐”之外,会议还围绕四个专题进行12场小组报告。小组报告是大会报告的延伸,它将把大会的议题导向深入再深入,如《中国大学的合并:从国际经验中我们能学什么?》、《在借鉴与依附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反思》、《大学的一个神话:第三部门理念的兴起与展望》、《美国社区学院:是否是中国的一个范例》等颇有见地和新意的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讨论现场推向高潮。在正面的肯定与支持、反向的辩驳与抗议、侧面的质疑与问难的交相辉映中,从而让会议从言说走向学术,从学术走向思想,从思想走进生命。如果说大会报告是严肃庄重的,展现的是专家精辟的理论见解和宽广的学术视野,那么小组报告则是生动而活泼的,展现的是研究者灵动的思维、深沉的人文关怀、幽默而风趣的人格魅力。一次次地让理论、观点、学说与思想在听者与说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成为大家交流的纽带,把每一个在场者编织进当下的问题之网,它让学者们的思想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之间、在希望的波峰与忧虑的波谷之间舞蹈,为每一位在场者留下不可多得的学术记忆和生命体验。

   五、主题突出,意义重大
   海内外学者济济一堂,共商中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他们在会上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会下进行的生动而多样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对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民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视国际频道、中新社、新华社、《海峡导报》、《厦门日报》、《厦门大报》等媒体纷纷对此次会议进行了报道。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供稿)




上一条:“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下一条:杨广云副教授在本中心做了“俄罗斯高等教育层次分类”的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