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会议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通知

2005-03-29 张仕婧 点击:[]

“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9月2-4日,中国 厦门)
征文通知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官僚政治和社会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废科举后,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曾说:“不佞尝谓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造因如此,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科举对中国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影响至为复杂,无论是其光彩照人的正面,或是其阴暗灰蒙的背面,都反映出科举时代的政治、教育、文学、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种种光色。科举制对古代东亚世界和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曾经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1300年的科举制,在1905年9月2日走到了生命的尽头。随着科举制百年祭成为一个愈来愈近的话题,学术界日益重视反思科举制的功过和废科举的影响。100年来,众多中外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对科举进行研究,并逐渐形成了“科举学”这一国际性的专门学问。为纪念废科举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100周年,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发展,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我们将于2005年9月初在厦门大学联合举办“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从即日起开始接受参会报名,并征集会议论文。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科举制与科举学
研讨专题:
1、 纪念科举制废止一百周年
2、 科举考试、科举教育及对现代的影响
3、 科举制的政治、社会、文学视角
4、 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
5、 韩国、越南、日本的科举制与海外的科举学
6、 其他与科举直接相关的研究议题
二、会议时间:2005年9月2-4日
三、会议地点: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四、举办单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专业委员会、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协办。
五、筹备小组成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刘海峰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
杨学为 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自学考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研究员
李弘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东亚系主任、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张希清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六、会议使用语言:汉语、英语
七、论文提交时间:
2005年4月30日前,报名并提交论文提要(500―1000字)。
2005年6月20日前,提交论文全文,7月10日前向论文入选者发出正式邀请函。
收到正式邀请函后,请于2005年8月10日前提交论文全文电子版,以便集中印刷。会后将正式出版论文集。
八、论文格式:
论文请勿超过一万字或 15 页,A4 打印纸 (含表格、中英文摘要及参考文献) 。稿件内容包括下列各项:
1、论文题目、作者之中英文姓名、任职机构中英文名称、联络之地址、电话、传真及 E-mail。
2、摘要限 500 字以内,关键词5个以内。
3、采用页下注。
九、会议安排:
1、 时间:2005年9月1日报到,厦门国际机场有专人接机。2-4日开会。5日离会。
2、 所有与会代表免交会议注册费和会务费;差旅费与住宿费自理。
十、联系方式:
地址:中国 福建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邮码:361005
传真:0592-2189065
联系人:张亚群 电话:0592-2187121,手机:13666006921
Email: zhangyaq@jingxian.xmu.edu.cn
陈兴德 电话:0592-2194846,手机:13950159103
Email: chenxingde@sina.com
如欲知其他相关情况,烦请访问以下网址:http://ihes.xmu.edu.cn/exam.asp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2005年2月15日

上一条:潘懋元教授、史秋衡教授等参加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私立(民办)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
下一条:“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大召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