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动态与学术交流
(一)基地动态
中心召开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对策院友恳谈会
2022年4月16日,厦门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对策院友恳谈会在学生公寓海韵八号楼610会议室召开。在校内各单位任职的院友代表受邀参加恳谈会,中心及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参会。刘振天书记在致辞中表示,厦门大学教育学入选一流建设学科是潘先生领导几代学者和包括院友在内的各方面力量一起,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结果。别敦荣院长向与会院友详细解读了《厦门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的主要内容。恳谈会上,院友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和教育研究院发展展开热烈的讨论。中心及教育研究院下一步将认真研究、积极吸纳院友们的意见建议,协力推动厦门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
“云上尚德·耕读学堂”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签约仪式正式举行
2022年4月18日,“云上尚德·耕读学堂”新时代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签约仪式正式举行。相关合作支持单位领导出席现场签约仪式,我中心师生在分会场参加签约仪式。别敦荣院长代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签署基地共建协议书。姚有新副书记在致辞中强调,该实践基地是厦大学子担当时代使命、赋能乡村振兴的双创实践。他表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作为高等教育“国家队”,将胸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与相关协作单位密切配合,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综合育人功能。根据协议,各方应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项目研发等多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中心召开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
2022年4月25日,中心在厦大学生公寓海韵八号楼报告厅召开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会议由刘振天书记主持,中心全体教职工参加会议。会上,刘振天书记代表院党委宣读了下设各研究所所长和副所长任职的决定,别敦荣院长为新任研究所负责人颁发了聘书。教育理论与历史研究所所长赵婷婷、课程教学与心理研究所所长郭建鹏、教育发展与治理研究所所长徐岚、比较与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吴薇围绕如何充分发挥研究所在推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今后的工作设想,先后作表态性发言。别敦荣院长对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作出动员与部署,邬大光教授、姚有新副书记、覃红霞副院长结合统筹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分别作了发言,刘振天书记进行会议总结。会后,各研究所分别召开工作布置会,落实落细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会布置的各项任务。
张宗益校长在我中心召开调研座谈会
2022年4月26日,张宗益校长来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调研,与中心及院党政领导班子、学科带头人和教师代表进行座谈交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邱伟杰,学校办公室、人事处/党委人才工作办公室、党委政策研究室/发展规划办公室、教务处、研究生院、社会科学研究处等部门负责人出席调研座谈会。
别敦荣院长首先作《继往开来,向着一流学科目标稳步前进》的工作汇报。与会学科带头人和教师代表畅所欲言,分享了对“双一流”建设的看法及建议。张宗益校长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取得的办学成就和作出的重要贡献。他对中心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中,如何守正创新、居安思危、高质量发展提出五点希望和建议:一是传承学科发展优势,继续保持学科水平在国内的引领地位;二是注重开拓创新,打造新团队,产出新成果,创立新学科,承接国家重大项目、重大任务;三是加强智库建设,瞄准社会民生改革需求,提升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四是优化考评机制,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引培并举,助推学科高质量发展;五是整合优势资源,协同推进学科建设,奋力开创中心及研究院发展新局面。
中心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端论坛暨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高端论坛暨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心多功能报告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学校党委书记张荣和瞿振元、杨晓慧、叶世满、曾天山、周光礼等专家学者应邀出席。高端论坛暨揭牌仪式由厦门大学党委副书记徐进功主持。
张荣书记首先为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揭牌并致辞,徐青森司长同时代表教育部社科司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揭牌仪式上,徐进功副书记宣读了学校关于成立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的决定。之后,刘振天主任重点介绍了中心的工作计划和研究方向。揭牌仪式结束后,刘振天主任主持高端论坛交流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双一流”大学建设、应用型高校发展、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核心要义等议题分享交流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共同研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理论意蕴与实践指向。
别敦荣教授出访巴塞罗那
2022年5月17-20日,中心专职研究员别敦荣教授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委托出席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并顺道出席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访问巴塞罗那大学,与参加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莫家豪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是由世界9个主要大学联合会组织共同发起举办,第一届全球论坛由欧洲大学协会主办,西班牙拉曼鲁尔大学承办。论坛主题为:促进国际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别敦荣教授根据授权,在论坛上阐述了我方关于会议主题的主张与建议,与欧洲大学协会、阿拉伯大学协会、非洲大学协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双边会谈,与其他参会各方进行了交流。
别敦荣教授应巴塞罗那大学教育学院邀请,拜会了巴塞罗那大学主管国际关系的副校长Bibiana Crespo博士和主管国际化政策的副校长中国大学协调员Javier Orduña博士。与Bibiana博士进行了交流。与该校教育学院教育数据分析研究生教育专业主任Assumpta Aneas博士、教育学院副院长Ana Ayuste博士进行了会谈。根据巴塞罗那教育学院安排,别教授与巴塞罗那教育学院的中国留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交流。
“空军军医大学优秀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在厦门大学举行
2022年6月6日至20日,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优秀教师综合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班”正式开班。中心高度重视本次培训班,为参训教师量身定制了25个专题培训内容。开班仪式上,邓朝晖副校长代表厦门大学对空军军医大学优秀教师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参训教师介绍了厦门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历史沿革。空军军医大学副政委杨春风在动员讲话中,对厦门大学为本次研修班所作的课程方案和准备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中心为本次培训班组织了精锐师资力量,为参训学员提供了先进、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大餐,受到全体学员的高度赞誉。
中心正式成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习社
2022年6月20日,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习社成立大会于学生公寓海韵8号楼六层报告厅召开。中心主任、院党委书记刘振天、院长别敦荣、党委副书记姚有新、社团指导教师乔连全和团委书记魏艳,以及全体社团发起人出席了本次大会。别敦荣为大会致辞,他对研习社的成立表示深切的祝福和期望。姚有新为社团指导教师乔连全和魏艳颁发聘书。之后,研习社发起人代表王洪国作社团筹备工作报告,何子耕作了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流大学建设思想研究》的学习报告。最后,刘振天教授作大会总结讲话。
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习社是经学校批准、由我中心成立的首个学生社团,旨在搭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和交流平台,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创新中国高等教育理论、阐释中国高等教育政策、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实践。未来,依托校级科研平台--厦门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中心,它将通过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志愿服务、对外交流、实践考察等形式,强化研习社成员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不忘初心,牢记嘱托,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贡献力量。
博士论文成功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
为呈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的崭新面貌,进一步支持有关高校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21年5月启动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入库工作。2022年6月26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在中山大学举办“2021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论坛主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并在会上宣读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创新计划——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文库”入库名单,我中心郑若玲教授指导的博士生凌磊的博士学位论文成功入选,并被授予纪念牌。据悉,凌磊入选的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韩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研究》。
(二)学术交流
“双一流”建设与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高端论坛开幕
2022年4月9日,在庆祝厦门大学建校101周年之际,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共同举办的“‘双一流’建设与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高端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隆重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高等教育领域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师生代表齐聚云端,共同擘画“双一流”建设新蓝图,开启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新征程。
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林蕙青、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政策及其实效要求、国际比较、目标及成效评价、大学战略与实践路径以及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议题分享交流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探索经验,共同破解“双一流”建设与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之道。
翁景德教授、杨梓博士为中心师生作系列学术报告
2022年4月11日,仰恩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翁景德教授、杨梓博士为中心师生作了系列学术报告。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王洪才副院长主持此次报告会。
翁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专利培育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他以三创教育在仰恩大学的发展为例,详细介绍了创新、创优和创业教育在仰恩大学的实践路径。他结合台湾远东科技大学和仰恩大学的三创教育现状,指出目前基于专利培育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尚存着创新目标的选择盲目、创新过程的专业性和深入性不足以及创新环境氛围的匮乏等问题。
杨梓博士基于布迪厄的“制度惯习”理论构建了研究的理论框架,选取来自高、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各18名学生和一所精英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以英语教学为例,通过学生及教师访谈、课堂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关系对学生学习经历的影响。她指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存在衔接断裂现象需要引起重视,并且提出三个方面的问题解决思路,即重新定义正当知识、重塑学习风格和创新评估新场域中的个人位置。
中心王洪才教授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作学术报告
2022年4月12日,中心王洪才教授应邀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作题为“开展探究式教学改革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对策”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此次报告,王洪才教授主要围绕着15个命题来展开讲述。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改革实践,里面蕴含了从教学到管理、从教师到学生、从教学到科研、从课堂到课外、从生活到生产、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能力、从现实到未来等十五个方面的基础命题。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渗透到全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与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紧密结合,这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之策。
宣勇为中心作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的报告
2022年4月18日,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应邀为我中心师生作题为《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若干思考》的学术报告。邬大光教授、别敦荣教授等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会,王洪才教授主持此次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围绕“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展开,宣勇教授从现实要求、系统构建和逻辑起点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宣勇教授从我国政策话语的变化和系统论的视角分析了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刻内涵。从“高水平”到“高质量”的政策话语转变,是我国高等教育战略从强调国内大学比较向满足社会和国家需要导向的转变。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出现了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战略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宣勇教授提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系统建构路径有三:功能升级、结构优化、要素激活。
张侃受邀为中心做题为《历史学思维及其跨学科应用》报告
2022年5月9日,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主任张侃教授为我中心师生作了题为《历史学思维及其跨学科应用》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王洪才教授主持,姚有新副书记以及170余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听取此次报告。张侃教授从史学思维的重要性出发,总结并论述了历史学的五种思维:时间性思维、科学性思维、比较思维、情境思维和价值思维,并着重强调了时间性思维的重要性。接下来,通过分析历史学的两大流派,张侃教授总结道:言必有据和无征不信是历史思维的突出特征,“史学便是史料学”的科学性思维是历史研究的内在逻辑。此外,多元联系的比较思维和人本理解的情境思维同样重要。最后,张侃教授认为,历史离不开反思和批判,从有限的理论中寻找多元可能,方能重建历史认知和重估历史价值。
我中心隆重举办44周年院庆学术周
2022年5月16日-20日,我中心44周年院庆学术周在学生公寓海韵八6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办。本次学术周学术论坛会期五天,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秉承“全员参与、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弹性安排”的原则,本次学术周学术论坛围绕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研究、教育治理与高质量教育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区域与国际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智能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等研究方向开展。学术周分为四个专场,分别为教师专场、学生专场、校友专场及嘉宾专场。本校师生以线下参加为主,校友与嘉宾线上参加,同时开通线上直播。此外,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教授、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王定华教授、华南师大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等著名学者作系列学术报告。本次学术周取得圆满成功,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出发的各个讲座报告,为师生带来了思想交流、学科交叉的学术盛宴。
林凡受邀作题为《从知识追踪到学习者建模——对教育大数据的思考》的报告
2022年5月30日,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林凡副教授应邀为我中心师生作了题为《从知识追踪到学习者建模——对教育大数据的思考》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郭建鹏教授主持,我中心140多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听取此次报告。报告伊始,林凡老师介绍了知识追踪领域的相关概念,展现了知识追踪的精细化、智能化、深度化特点。知识追踪目前已经发展出了状态模型、深度学习网络和认知诊断等技术,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在分析知识追踪的不同应用场景后,林凡老师对于现有的知识追踪建模方法重新分类,从而归纳出概率模型、逻辑模型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三种知识追踪的主流建模方法。最后,林凡教授提出了从学习前、学习中到学习后的分阶段学习者建模和涵盖问答系统、课程推荐、知识追踪的多特征学习者建模。
翁登朝等四位访学博士生作学术报告
2022年6月6日,翁登朝等四位访学博士生在学术例会上为师生作了系列学术报告。中心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报告会由王洪才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是由翁登朝同学带来的《良药苦口还是饮鸩止渴?——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研究》,报告从内涵与作用、背景与历史、特点与效果、结论与建议四个方面对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进行深入分析。第二场报告是由吴舒洁同学带来的《胡适英文演讲的启蒙价值与文化传播学意义》,报告基于跨学科视角阐述了胡适英文演讲的启蒙价值及文化传播学意义。第三场报告是由秦己媛同学带来的《我国高校大类招生发展方向研究》,报告从大类招生的内涵与外延、现状、产生的问题、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其研究结果进行阐述。最后一场报告是由魏燕同学带来的《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态势研究》,报告从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国际化发展路径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为与会师生描绘了伊朗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全景视图。
左晶晶等三位访学博士生作学术报告
2022年6月13日,左晶晶等三位访学博士生在学术例会上为师生作了系列学术报告。100多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此次报告,报告会由王洪才教授主持。第一场报告是由左晶晶同学带来的《政策工具视角下“府学”关系研究》。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她采用内容分析的方式构建出了政策工具类别和“府学”关系权责要素二维分析框架。第二场报告是由侯琮同学带来的《组织免疫理论视域下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的机制建构和路径探新》。组织免疫理论为民办高校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异性免疫机制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也同时启发着民办高校加快建设自身章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第三场报告是由王巨同学带来的《面向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府际协作治理:实践进展与现实取向》。该研究从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大背景出发,以府际协作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实践进展为研究内容,探析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的府际协作治理路径,为进一步振兴西部高等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刘文森主任为我中心师生传授决策咨询报告写作技巧
2022年6月21日,为提高咨询决策报告的写作质量、强化中心师生为政府决策部门服务的能力以及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在政府决策咨询中的促进作用,中心特邀福建省委办公厅副巡视员刘文森主任在海韵学生公寓8号楼6层报告厅为师生授课,主题为“决策咨询报告的特点、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本次培训由王洪才教授主持。报告伊始,刘文森主任以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明确提出的“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的目标为出发点,从决策咨询报告的定义、类型、重点关注的议题、内容特点、工作步骤、结构、写作要求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为与会师生详细地阐述了决策咨询报告的写作规范与要求。他强调,决策咨询报告立意要体现“六度”文风、要体现“新”“实”“短’、坚持问题导向、内容力求准确精炼。
杨灿明在中心作题为《从科技伦理看新文科建设》的报告
2022年6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教授应邀为师生作了题为《从科技伦理看新文科建设》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刘振天教授主持,中心170多位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听取此次报告。杨教授指出,科技收益与科技风险的权衡问题实际上就是利与弊的权衡问题。机器大工业时代的人机矛盾、二战期间纳粹的暴行都揭示了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由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必须引起重视。知识合法性和参与合法性的均衡问题也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各国都应保证每位公众对于科技伦理问题都享有发言权和选择权。我国对科技伦理治理高度重视,当前的新文科建设也理应密切关注科技伦理治理问题,并作出表率。
鲍威在中心作题为《跨越学术与实践的鸿沟——中国本科教育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探索》的报告
2022年6月24日上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研究员应邀为中心师生作了题为《跨越学术与实践的鸿沟:中国本科教育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探索》的学术报告。本次高教讲座由王洪才教授主持,别敦荣教授等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聆听了本场学术报告。鲍威教授首先回顾了院校影响力和学生发展的相关研究。接着,她将学生分为志行合一型、目标探索型、学业倦怠型和志行脱节型四种类型,并总结出促进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高影响力教学实践的六大核心要素。她提出,未来要注重紧密结合中国本土高等教育的实际研发测量工具和构建相关理论,加强长期稳定的调查机制与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推进研究范式的转型并促进研究对象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