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动态
“大学教学创新与一流本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年11月2-3日,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大学教学创新与一流本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成功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包括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国内高校,以及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芬兰坦佩雷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泰国曼谷大学等国外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厦门大学校长张荣教授、中心潘懋元教授在开幕式上讲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前会长瞿振元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心邬大光教授、别敦荣主任、刘振天教授等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顺利开题
2019年10月20日,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项目——“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标准与建设机制研究”课题组在中心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论证会专家组由中心潘懋元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范蔚教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郭祥群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赵婷婷教授、《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编辑部主任陈武元教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张宝蓉教授等专家组成。中心王洪才教授主持开题报告会,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作了开题报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学科主管张海军博士、厦门大学社科处冯文晖副处长出席报告会并讲话。
Assumpta Aneas副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讲座
2019年10月29日,巴塞罗那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研究和评估方法系主任Assumpta Aneas副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题为Studying in Barcelona: Some Traits of the Spanish Education System的学术讲座。她围绕欧洲高等教育区、西班牙高等教育模式、巴塞罗那高等教育课程计划的特点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赵炬明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讲座
2019年11月2日,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赵炬明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题为《大学教学研究的科学化、学科化和专业化》的学术讲座。赵教授认为,学科化是解决“大学生如何学习”和“大学老师如何教学”两个核心问题,培养大学教师和大学教学设计专业人员是推动SC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举。
刘振天教授为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9年11月4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刘振天为中心师生作题为《从两种哲学和两大规律看高等教育外延式内涵式两类发展理论》的学术报告。刘振天教授从问题缘起、两种哲学与两类发展理论、两大规律与两类发展理论、外延式发展的长期性与内涵式发展的终极性、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等五个层面对其研究展开论述。
高宝立教授为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9年11月5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前副院长、《教育研究》杂志前主编高宝立教授为中心师生作题为《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的学术报告。高教授辨析了“教育研究”“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学研究”等概念,论述了一篇好论文应具有的五种功能和三个特征。他指出,学者的学术自觉、理论自觉往往影响其文章质量,学者需要注意主体意识、客体意识、信念意识和问题意识。
刘铁芳教授为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2019年11月28日,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铁芳教授为中心师生作题为《培育有根有魂的中国人——当代中国的教育自觉》的学术报告。刘教授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思考切入,论述了个体成人与生命形态的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人生命气象的三个层面。他指出,中国教育学的三重使命是:为中国学生立心,为中国学校立魂,为中华民族立根。
贺祖斌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学术讲座
2019年11月30日,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题为《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管理——生态承载力》的学术讲座。贺教授围绕高等教育研究的新思维——生态系统、高等教育系统生态危机——生态平衡、高等教育生态管理——生态承载力等方面展开阐述,并对高等教育生态承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详细解读。
凯希·希登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讲座
2019年12月2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格林斯博罗分校凯希·希登(Kathy Hytten)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题为《美国前沿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术讲座。她从三类哲学思考出发,解释了美国高等教育课程哲学的两种取向,介绍了讲授式、研讨式、个人或小组学习、艺术形式、模拟和实验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沈红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讲座
2019年12月2日,南方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沈红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题为《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术讲座。沈教授认为,可以先通过期刊论文“阅读-模仿-写作-修改-投稿-修改-投稿”等一系列过程提高科研能力及写作水平,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她详细解析了博士论文写作的14个要点。
张学强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讲座
2019年12月3日,杭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张学强为中心师生开设题为《高等教育少数民族招生政策分析:基于元代以来政策演进的视角》的学术报告。张教授从宏观上概括了从原始社会至今,阶层、地域、民族、性别四个因素对科举制度与教育发展公平影响,分别介绍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5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招生优惠政策,并提出了自己对少数民族招生政策的建议。
谢维和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讲座
2019年12月27日下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教授为中心师生开设题为《“学”的解析”》的学术讲座。谢维和教授从《论语》和《学记》两部传统经典入手,列举其中关于“学”的一些论述,指出“学”是教育理论中最基本的一个概念。他围绕“学”的定义与比较、“学”的衍生概念、“学”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学”的时代挑战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二、学术交流
中心师生代表参加“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
2019年10月26-27日,中心王洪才教授带领部分师生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王洪才教授主持了“教育中的行动研究分论坛”,徐岚副教授作了题为《导师人格与身教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的报告。
中心师生代表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
2019年11月8-10日,中心师生代表参加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和江苏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作了题为《必须进一步扩大办学自主权——我国高等教育70年发展的经验》的报告,中心王洪才教授作了题为《70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跨越》的报告,中心副主任郑若玲教授主持了第一分会场前半段的报告,庞颖博士生汇报了与郑若玲教授的合作研究成果《恪守与突破:70年高校考试招生发展的中国道路》。
中心师生代表参加“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育史论坛”
2019年11月16-17日,中心师生代表参加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第十三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教育史论坛”。中心刘海峰教授作了题为《利用域外史料研究中国教育史——以科举学为例》的大会报告,张亚群教授作了题为《科举困境中的文化选择——晚清士人考试心态之嬗变》的报告,郑若玲教授主持了第二分会场上半段的报告,并作了题为《中国大陆招生70年:从“招分”到“招生”》的报告,陈兴德副教授作了题为《大学“学科”演化的趋势与特征》的报告。
中心师生代表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
2019年12月11-13日,中心刘海峰教授、张亚群教授、郑若玲教授、覃红霞教授及部分博硕士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届年会”。刘海峰教授被聘为教育史分会理事会顾问,张亚群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郑若玲教授当选为理事。刘海峰教授以《跌宕起伏:中国高校招生考试70年》为题作了大会报告,张亚群教授作了题为《通专结合培养模式的变革:历史审思与现实选择》的报告,郑若玲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高校考试招生科目变革70年:困境与方向》的报告。
别敦荣教授、徐岚副教授参加“2019年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学术年会”
2019年12月26-27日,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应邀参加在天津召开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别教授作为特邀嘉宾,作了题为《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大会报告,系统阐述了研究生教育评估的目的、作用、主体和内容等若干问题。徐岚副教授提交的论文《从导师指导过程看立德树人对博士生社会化的作用》获评年会优秀论文,并受邀参加“立德树人成效评价”平行论坛作报告。
三、最新论文目录
刘海峰: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
《新华文摘》2019(21)转载
郑若玲,庞颖:强化高等学校主体性地位:招生改革的价值转向
《教育研究》2019(12)
张德祥,别敦荣,周光礼,刘振天,刘国瑞,陈廷柱: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笔谈)
《中国高教研究》2019(12)
周序,张盈盈:论高校“课堂革命”的方向
《高校教育管理》2019(06)
武毅英,杨冬:学术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高校人才竞争问题审视
《江苏高教》2019(11)
别敦荣,亢萌:中国高等教育是如何走向世界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05)
郭建鹏,张娟,甘雅娟,柯雅清:超级中学并不“超级”——基于厦门大学本科毕业生学习经历的实证调查
《教育与经济》2019(05)
主编:郑若玲
责编:王玉梅
助理:徐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