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工作简报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第三季度工作简报(第六十三期)

2019-02-22  点击:[]

一、学术交流

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

在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与指导委员会工作暨研讨会上做主题报告

    201672-4日,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与指导委员会在广西钦州市联合主办了“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与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工作会议暨产教协同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本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应委员会邀请,于3日上午在大会上做“应用型大学结构与功能探析”的主题报告。全体与会代表对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刘志敏处长、厦门大学史秋衡教授和全国机械行指委陈晓明主任的大会主题报告进行了充分讨论,进行了典型高校案例发言、分组讨论汇报发言,以及实地考察工业园与保税港区。全国应用型高校校领导及行业相关领导等八十多位正式代表参会。

 

刘海峰教授出席香港中文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并作学术报告

201681-4日,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应邀到香港中文大学,出席教育学院博士论文答辩,并作学术报告。此次学术报告的主题为“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与进展”,内容主要围绕2014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相关问题展开。刘海峰教授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了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制定过程,他基于相关的个人经历和研究心得,首先论述了为什么要进行高考改革,继而介绍了高考改革新方案形成与出台的过程,解读了本次高考改革的内容与重点,并分析了高考改革的最新进展,指出从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既可以看出中国教育政策的形成与发布机制,也可以看出维护教育公平与促进科学选才方面的两难选择。

 

中心副主任应邀赴印度做重要学术访问

    应印度浦那大学(Savitribai Phule Pune University)教育学部(筹)邀请,本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于7月赴印度进行客座教授学术访问。

抵达印度后,浦那大学教育学部部长Sanjeev Sonawane教授对史秋衡教授一行的到来表示了欢迎。两位教授就各自所在学院科研进展、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情况作了基本介绍。

    在此后的访问调研中,史秋衡教授一行开展了密集的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调研活动。同教育学院的教师和博士生进行了数次座谈,就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作了深入了解,广泛收集一手资料。史秋衡教授一行还实地走访了浦那大学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学部的若干院系,访谈了浦那大学部分院系领导及教授。赴浦那大学有着百年历史的附属学院Sir Parshurambhau College调研该院办学情况,并同副校长(Vice-Principal)和学部部长进行了学术访谈。

在印期间,史秋衡教授一行还积极向印度师生介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及研究前沿动态。应印方邀请,史秋衡教授一行为印度高校科学院系教师研修班作了题为“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Chinese top universities”的学术报告。

访问期间,史秋衡教授和浦那大学教育学部Sanjeev Sonawane部长代表双方联合组织举办了高等教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史秋衡教授作了题为“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key universities”的学术报告,硕士生陈恒敏作了题为“The academic status quo of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China”的学术报告。报告受到在场嘉宾的广泛欢迎和积极好评。若干与会代表也做了相关国别研究或项目研究的成果报告。

中心师生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

2016924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张亚群教授和部分研究生参加了该学术盛会。

924日上午,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高等教育史需要改写吗?——论中国第一所大学之争”的精彩报告,报告立意新颖、史料充分,论证严谨,结论分析鞭辟入里,很是发人深省,其时而严肃时而幽默的言语赢得了阵阵掌声,将整个会场带入了高潮。925日上午,张亚群教授在中国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史研究分会场上做了题为“中国近代教会大学通识教育评析”的报告,分析了教会大学鲜明的通识教育特色,其观点突出,逻辑结构严密,得到了同行学者的认可。此外,本中心2015年博士毕业生程伟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河南乡试研究”获得了本届年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硕士生袁卫提交的论文“厦门大学长汀时期之招生制度研究”和洪雪提交的“中美大学生资助政策历史的比较研究”获得了年会颁布的研究生优秀论文奖。

 

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邀请赴京参与工作调研

928日,史秋衡教授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邀请,赴北京参加在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举办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设置工作集中调研。参与此次调研的领导和专家主要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司、处领导和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教育厅(委)的厅(委)、处领导以及厦门大学、中国教育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单位相关课题组负责人。

史秋衡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及其设置标准研究》是此次调研工作的重要议题,其本人获邀为与会人员做高等学校分类体系的主题报告,向与会人员汇报了课题组近两年所取得的重要进展以及相关设计方案,受到了参会人员的高度重视。经过各方充分讨论,本次集中调研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刘海峰教授出席“科举制度在金门”学术研讨会

2016928日至30日,由金门县文化局、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主办,金门大学华语文学系合办,北京市台湾同胞联谊会、《国文天地》杂志社协办的“科举制度在金门学术研讨会”在金门大学举行。来自金门大学、成功大学、台北大学、台南大学、(台湾)中山大学、金门燕南书院、金门县文化局、国史馆台湾文献馆以及大陆全国台联会、北京市台联会、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两岸教育界、文化界、研究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的40余位学者参与了本次研讨会。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会议,并作了大会报告。

此次会议由金门县县长陈福海、金门县文化局局长吕坤和、金门大学校长黄奇、北京市台联会副会长郑大等人作开幕式致词,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汪毅夫等作了主题演讲。刘海峰教授担任第1场会议的主持人和特邀讨论人,并在第4场会议中作了题为《状元筹、博会饼与金厦科举习俗》的大会报告,指出两岸博饼习俗并不是像传说的那样由郑成功部属洪旭所发明,而是从明清时期全国多数地区都有的博“状元筹”或“状元签”的科第习俗演化而来,在对这一演化过程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博状元饼作为科举文化的独特遗存所具有的价值、意义和魅力,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

金门素以文风鼎盛著称,据县志等记载,宋、明、清三代共出过39名进士,加上各氏族谱记载的已迁出的金门籍学子或后裔考上的进士,历代进士达50名。此次研讨会的举办,集两岸专家学者和各界之合力,为金门科举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对策,对科举研究及科举史料的挖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开展两岸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研讨会末尾还安排了一项由成功大学特聘教授陈益源、金门大学华文系主任唐蕙韵共同主持的“闽台科举文化合作研究”座谈会,两岸专家学者纷纷表达了真知灼见,期望今后能有更为深入的交流与合作。这次研讨会是20139月在成功大学举办的“科举制度在台湾学术研讨会”的继续,必将推动科举学的区域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学者来访

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教授应邀为本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乔恩·德·吴比纳教授和阿西亚·奥尔杜纳教授应本中心邀请,于2016718日上午为本中心师生作厦大高教讲座欧洲和西班牙课程与教学改革:以TUNING 为视角

乔恩·德·吴比纳教授是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的教授、语言学家,目前是德乌斯托大学人文社会学院的国际交流部主任、西班牙皇家巴斯克语言研究会会员,伊拉斯谟斯项目的协调人。阿西亚奥尔杜纳教授是西班牙德乌斯托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现代语言系主任,TUNING项目专家、欧洲文化联合硕士学位项目主任,西班牙爱尔兰文学学研究协会主席。两位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欧洲高等教育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的分享给本中心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报告主要从博洛尼亚进程和“Tuning”两个视角着手,介绍了欧洲高等教育目前的状况和正在发生的变化。其中,第一个部分介绍了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的总体框架、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以及他们得出的推论。第二部分则主要阐述了什么是“Tuning”,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在了解和运行“Tuning”、它如何运作、它的核心是什么、它需要什么、能提供什么等内容。

教授风趣的语言、丰富的教学实例、制作精美的课件和视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反响强烈。报告结束后,以吴薇老师为代表的师生与两位教授作了进一步的交流和讨论。

 

曾天山教授应邀到本中心做学术报告

96日晚,曾天山教授为本中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大学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的“厦大高教讲座”。报告由史秋衡教授主持,潘懋元先生、别敦荣教授、谢作栩教授以及部分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

曾天山教授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现挂职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在挂职四个月期间,曾教授深入调研了滇西地区的扶贫工作及大学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报告中,曾教授从扶贫入手,继而探讨了教育扶贫的作用、大学扶贫的切入点,详细展示了北大、清华等五所大学在滇西地区扶贫的优秀事例。从中总结出当前大学扶贫的有益经验和现存问题,提出要提高智力扶贫的精准度。同时,曾教授也向大家介绍了他挂职期间着力实施的系列帮扶项目计划。

扶贫以及大学扶贫,是一个教育学界极少关注的话题。曾教授的讲座内容新颖,案例丰富生动,极大地吸引了在座师生的兴趣,拓宽了大家的眼界。最后,别敦荣教授、谢作栩教授、石慧霞老师都与曾教授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潘先生极大地肯定了曾教授的这一研究成果。

 

周光礼教授应邀为本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97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周光礼教授为本中心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科教融合与大学教师发展”的“厦大高教讲座”。报告由史秋衡教授主持,谢作栩教授、武毅英教授、赵叶珠教授、吴薇副教授、徐岚副教授以及众多硕士生、博士生共同聆听了此次报告。

周光礼教授的报告由“科教融合”的概念出发,他认为科研和教学从来都不是互相孤立的。报告论述了科教融合对于当前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师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通过科教融合促进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提升。报告进而回顾了大学教师发展从古希腊时代至今的问题史,通过学术创新能力和大学教师胜任力两个概念,对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的创新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余小波教授应邀到本中心作学术报告

应本中心邀请,201698日上午,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余小波教授为本中心师生作“大学社会评价的几个问题”的“厦大高教讲座”。报告由史秋衡教授主持。潘懋元先生、谢作栩教授、武毅英教授、陈兴德副教授和部分硕、博士生出席了该场学术报告会。

随着教育管办评分离的深入推进、“双一流”研究的逐步开展,关于大学排行榜、大学社会评价的相关研究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余小波教授结合实地的调研和考察分析,为大家带来了丰盛学术大餐。首先,余教授从大学社会评价的性质、内容等角度分析了大学社会评价的内涵,明确了大学社会评的本质、主体、客体和目的,建构了主要包括评议模式、排行模式和认证模式在内的大学社会评价的模式类型。然后,余教授从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维度指出了大学社会评价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余教授从我国大学社会评价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社会评价中指标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余小波教授条理清晰、内容深刻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广大师生受益匪浅。多位师生从不同的角度与余教授就大学社会评价的相关问题交流了看法,大学排行机构的盈利性、大学社会评价的概念辨析等问题成为大家讨论的焦点。潘懋元先生就大学排行的利弊、社会评价对大学发展的作用做了报告总结。

三、科研成果

1.张亚群,王毓:论高等教育的专业性与通识性

原文载于《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

摘要:从完整意义上说,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亦是通识教育,本质上具有"专业性""通识性"的双重属性。二者贯穿于高等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育过程之中,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从高等教育实践来看,"专业性""通识性"的地位及作用呈现时代、国别和层次的差异。培养创新人才,需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变革教育教学方式,开发和优化核心课程资源,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

2.别敦荣:一流大学本科教学的性质、特征及建设路径

原文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8

摘要:一流大学必有一流的本科教学。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具有精英性、基础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等性质,表现出造就一流人才、高选择性招生、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学习能力、一流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流的课程教学、一流的教学设施条件、一流的教学质量保障和一流的教学文化等特征。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整体观,应当在现有的本科教学体系中植入一流的基因和元素,树立全面的英才教学理念,制定并实施英才教学体系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英才教学治理体系,以及培育全面的英才教学文化。

3.别敦荣,齐恬雨:国外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动向

原文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8

摘要:近年来,国外一流大学为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在本科教学理念方面,树立全面性、创新型、国际化的人才观;开放性教学思想;树立教师发展理念,建立教师发展体系。在本科教学模式方面,探索跨学科专业和多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在本科教学管理方面,注重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些改革举措和要求都极富时代感和针对性,对我国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学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4.刘海峰: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原文载于《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

摘要: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经济、文化和教育水平差异明显的中国,高等教育要在公平与效率两方面兼顾颇为不易。自2015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来,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问题已经成为高教界最热门的话题。什么是一流大学?《方案》讲的是"世界一流大学"。然而,对许多大学而言,首先要达到中国一流大学,才谈得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5.别敦荣,菲利普·阿特巴赫:中美大学治理对谈

原文载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第4

摘要:大学治理是世界高等教育变革的共同趋势,也是中美两国大学发展关注的话题。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环境,中美两国大学在治理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从治理结构看,中国大学实行党政统一领导管理,党政机构是治理结构的核心,学术委员会等发挥补充作用;重心在学校,院系缺乏办学自主权;美国大学享有法定的自治权,教师、行政和董事会形成较为均衡的分享治理结构,重心在院系。从利益相关者的作用看,两国大学都注重多元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但中国大学党政领导权力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等的影响微弱;美国大学行政领导也具有很大权力,但行政与教师是协商合作关系,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和其他群体的作用有限。从治理变革趋势看,中国大学治理日益受到国际化、市场化和社会专业组织的影响,但经费的影响不是主要的;美国大学治理则受国际化和社会组织的影响较小,而更多地受到经费紧张的影响。

上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第六十四期)
下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第六十二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