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交流
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参加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举办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专题研讨会
2016年10月13日,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召开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专题研讨会。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巡视员张泰青、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等参加了此次会议。本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受邀参加会议并做报告。
本次研讨会集中交流与研讨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关注的部分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包括我院史秋衡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与设置标准研究”。史秋衡教授介绍了该课题研究进展及其成果。与会领导、专家在对各个课题研究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希望。
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巡视员张泰青提出,各课题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后期需要加强课题组之间的合作和交叉,要以国家“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为主线,利用宏观院这个研究平台,整合不同的课题研究活动,使研究更好地、持续地服务于国家与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丁晓东希望,宏观院要通过更加开放的学术活动调动校内外学生和研究人员的参与积极性,科学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的同时,也要持续关注地方教育发展的需要。
会上,大家就合作研究及其合作方式达成了基本一致意见,其中包括课题研究方式、数据采集与使用、项目管理与认定等事宜。
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参加第十一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并作报告
2016年10月17日至18日,第十一届东亚教师教育国际研讨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日韩蒙共53所学校的140多位校长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本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徐岚副教授应邀参加了会议。
徐岚副教授在会上作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大学教师发展”的分会报告,报告以港台高校教师发展为例,分析了大学教师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并提出启示和建议。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引起了参会代表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会议期间,徐岚副教授及其指导的硕士生还应邀参观了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了解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的最新发展成果,并就中心研发的产品与提供的服务进行交流。
本中心师生代表参加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
2016年10月21至23日,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本次高层论坛由《江苏高教》编辑部主办,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
论坛上,本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刘海峰教授率先登场,作了题为《学科排行榜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报告。刘教授对比了国内外知名学科排行榜的特征,探讨了一流学科的概念、演变以及标准、要素,分享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建设一流学科的丰富成果与宝贵经验,并为一流学科的未来建设提出了有效建议。刘教授的报告既饱含历史底蕴,又融合国际视角,字字珠玑、发人深省。
武毅英教授作了题为《以供给侧改革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大会报告,武教授分析了供给链的内涵与蕴意、一流学科建设供给侧改革的内外动因、各类供给链及其相互关系、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面对的挑战,并建议由政府的政策链、高校的服务链、社会的支持链等入手,深入改革以不断促进一流学科的发展前行。武教授的报告立意新颖、视角独特,以经济学理论研究高等教育中的热点问题,逻辑之缜密、论证之详尽博得大家的高度认同与一致称赞。
中心博士生魏红心、刘盾、凌磊、童顺平关于一流学科建设的文章都被大会论文集收录。刘盾、凌磊博士生赴南京参与了此次论坛。
中心研究人员出席“第四届海峡两岸教育学院领导人论坛”
2016年10月15日—16日,“第四届海峡两岸教育学院领导人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举行。共有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的近50所高校的教育学院院长、代表,以及《教育研究》杂志社、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代表参加本次论坛。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并作了大会报告。
此次论坛的主题为“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主持,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韩东育,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创院院长、论坛发起人秦梦群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论坛大陆召集人朱旭东教授分别致辞。论坛共分6场举行,刘海峰教授在第1场中作了题为“高考研究与高考改革决策”的大会报告,报告结合刘海峰教授参与高考改革顶层设计、为高考改革提供决策咨询的亲身经历,有理有据,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分别就基于大数据的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新型教育智库研究、教育研究与教育决策的关系、教育决策中的教育研究者身份、教育研究服务于教育决策的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
中心师生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14届学术年会
2016年10月20日—21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第14届学术年会在天津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1、创“双一流”背景下中国现代大学治理的历史考察;2、“互联网+”时代的校史工作与研究。来自全国各高校校史馆的馆长、各高校研究校史的教授及教师和研究生300多人参加了本次年会。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张亚群教授和博士生魏红心、硕士生张旭雯参加了本次年会。
大会开幕式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致辞指出,学校发展史,学科发展史,人物成长史非常重要,可以揭示高等教育机构发展中的一些客观规律。天津大学校长助理张力新致欢迎辞。会议举行了《中国大学校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新书首发式。该书由刘海峰教授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66万多字,收录2014年在厦门大学举行的第13届校史分会学术年会(由我校档案馆承办)优秀论文共60余篇,是近年来全国校史研究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总汇。会议表彰了34项2014年至2016年间涌现出来的全国优秀校史论著。张亚群教授论文《教育史研究的文化视角》、石慧霞老师专著《萨本栋传》均荣获一等奖。其中,张亚群教授论文《教育史研究的文化视角》并荣获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在开幕式后的大会专家报告阶段,刘海峰教授做了一个小时的主旨报告《高等教育史与大学校史研究的互动》。刘教授指出,越著名的大学越重视校史的编写与研究,高等教育史与大学校史研究的关系密切,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关系,两者有重叠部分,但也有一定的分野。高等教育史与大学校史研究是相互促进、互动共荣的关系。校史馆是大学的窗口,是最全面展示大学历史与成就、大学精神与风貌的场所。张亚群教授做了《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启示》的大会报告,强调指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教育,与专业教育互为补充,在培育健全人格、共同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大学通识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国外的通识教育理论,也要继承自身的通识教育传统,包括中国古代的教育精华。
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作为“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专家赴宁开展重大活动
2016年10月17日至2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开展2016年“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邀请在闽或闽籍院士、专家于宁夏开展对接洽谈、技术合作、学术交流等活动,我院史秋衡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出席了此次活动。
2016年7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调研考察。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宁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加强闽宁科技人才合作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力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下,闽宁科协首次携手组织了“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
10月2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座谈会在银川顺利召开,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傅兴国会见了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全部19位成员,自治区人社厅、卫计委、科协、教育厅厅领导及主要大学党委书记在座。傅兴国部长对院士专家来宁开展学术交流、项目洽谈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宁夏的基本情况,同时希望通过此次院士专家宁夏行,带动更多的福建专家学者来宁开展访问、讲座、技术对接等活动,为宁夏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0日上午,“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项目签约仪式在宁夏医科大学主会场和宁夏大学分会场举行,会上,福建省科协与宁夏科协、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与宁夏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与宁夏医科大学、福建院士与宁夏医科大学、厦门大学与宁夏大学农学院签订了相关合作协议。
本中心史秋衡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赵玉芬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夏照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林东昕教授等一些院士专家分别在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大学举办学术报告会,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洽谈交流等9场活动,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前沿医学、先进材料、生物制药、数学医疗、健康服务、农业科技等方面,开展肿瘤预防与早期诊断干预、数字化技术开发和先进医疗材料技术转移、生物医用材料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宁夏养老产业和医养结合政策导向决策咨询等多项学术交流。
中心研究人员参加“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6年10月18-19日,本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张亚群教授应邀赴武汉参加了“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19日上午,张亚群教授作了“陶行知文化观念及其教育影响”的大会报告,深入阐释陶行知文化观念的特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获得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博士生冯寅与张亚群教授合写论文,也参加了这次学术研讨会。
本中心师生参加“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2016年10月28-30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广西高等教育学会和广西大学承办的“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本中心潘懋元教授、史秋衡教授、别敦荣教授、武毅英教授、乔连全副教授、文静助理教授和6名博士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29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潘懋元教授在主席台就坐,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世勇首先向大会致欢迎辞。随后,教育部林蕙青副部长就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作了重要讲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会长做了题为“向课堂教学现代化要质量”的主旨报告。在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九次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二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奖”的颁奖仪式。由邬大光教授指导的博士陈涛获得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十二届高等教育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本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受邀做了题为“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基于6年的全国大学生学情调查数据”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生动深入,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与讨论。
在“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暨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期间,还召开了4场博士生专题论坛和1场博士生导师报告会。潘懋元教授参加了博士生专题论坛和博士生导师报告会,并做了现场点评。别敦荣教授、武毅英教授分别受邀担任博士生专题论坛的点评导师。2015级博士生陈春梅、刘隽颖、李慧分别围绕“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学习变革、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规范教师行动研究推进大学创新教学”、“台湾高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践与启示——以台湾政治大学为例”做了论坛发言。
本中心师生参加第十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育史研究论坛
2016年11月18日到20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育史研究论坛在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杭州隆重召开了。本中心刘海峰、张亚群、郑若玲教授,陈兴德、覃红霞副教授,博士生刘盾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阶段,刘海峰教授作了题为《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演变》的报告。刘教授探讨了唐宋的宾贡进士制度与怀柔远人政策,分析了日本、韩国、越南、琉球等地的科举历史与演变。他指出,12至19世纪,中、韩、越三国连同琉球构成一个独特的东亚科举文化圈,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部分是由于科举传统的延续,东亚才演变形成了在世界上颇为独特的考试文化圈。注重以考试成绩作大学招生的重要依据,成为东亚国家高等教育不同于欧美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刘院长的报告内涵丰富、视野宽广、饱含教育学与历史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学者的风采与大家的风范。
在分会场上,张亚群教授作了《中国近代教育家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影响》的报告,张教授言明,中国近代教育家融古今中外教育思想为一体,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导向,实施通才教育模式,注重文理基础学科建设,倡导学术自由、实行民主治校,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若玲教授的报告题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学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美、加六所一流大学为例,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培养模式,发现其学院使命互不相同、专业类型标新立异、招生考试独具特色、课程结构丰富多元、中期考核要求严格等,并从跨学科建设、招生考试改革等多个方面为我国教育学博士人才培养提出了发展建议。
陈兴德副教授探讨了《妥协中的坚守——无锡国专与中国传统书院文明赓续》,研究了民国“书院复兴运动”中的无锡国专及其校长唐文治。他着重讲解了唐文治的“理学救国论”、唐对“国性”、“人心”问题的理解、原则性与灵活性兼顾的方式风格、对“书院现代化”的重大贡献、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独特的仁爱品质、实践智慧等。
覃红霞副教授以《虚幻的自主:重论中世纪大学的法律身份与地位》为主题,重新论证了中世纪大学的社团法人、特许状与特权。她通过详细的分析和严密的推理,提出“社团法人只是中世纪特有的法律形式,中世纪大学特许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契约,特权是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基础,但具备典型的等级性、脆弱性、两面性等特征,与当代研究者理解的大学权利、自由有很大差异。”
中心副主任郑若玲教授赴奥参加学术会议
应奥地利格拉茨大学孔子学院陈万杰院长之邀,郑若玲教授出席了2016年11月23-27日在格拉茨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论坛”(the 3rd China-Forum: “One belt, one road”—New chances and challenges),作为论坛嘉宾在“文化/社会”分论坛做了题为“The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 Higher Education”的演讲。此次高层次国际论坛共设有科技、经济/创新、法学、文化/社会四个分论坛,围绕经济、科技、法律、文化、教育等重点领域讨论新丝绸之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旨在加深中国和欧洲特别是和奥地利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构建双边合作的网络。共有来自中奥各界人士一百多人与会,有36位嘉宾发表演讲和参加专家圆桌讨论,其中23位来自奥地利,包括奥地利联邦参议员副主席、施泰尔马克州议会主席、奥地利联邦科学、研究和经济部高校司司长、格拉茨市市长、格拉茨技术大学副校长、瑞弗森银行总裁等,13位来自中国,包括中国驻奥大使以及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江苏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兴通讯等专家学者。此次论坛圆桌讨论热烈,分论坛听众提问踊跃,显示出新丝绸之路开辟了新视野,为中奥双方在高效合作和可持续发展中实现双赢提供了可能性。
本中心师生代表赴武汉参加第十六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
2016年11月25日—27日,第十六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以“后大众化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教师及研究生共250多人参会。本中心王洪才教授和赵叶珠教授以及2016级硕士生施慧同学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上,王洪才教授以“‘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审视”为主题进行专题报告。在报告中,王洪才教授简要评价了目前国内高校的“双一流”建设的进展,指出此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双一流”建设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并针对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王洪才教授从逻辑层面上对“双一流”建设进行深刻剖析,其角度之新颖,见解之深刻,深深地感染了在座的学者们,引起了在座学者们的思想共鸣。
赵叶珠教授以“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以CNKI中的核心期刊为样本”为题作大会报告。该报告对改革开放以来,收录在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有关大学教育思想的论文进行了分类统计和内容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赵叶珠教授总结了当前大学教育思想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并对今后尤其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大学教育思想研究的提出了一些建议。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大会主持人和点评专家对赵叶珠教授的选题及其对今后大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发展方向所具有的参考意义予以了充分肯定。
本中心师生代表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八届年会
12月3日至4日,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第十八届年会在海南师范大学举办。本中心赵叶珠教授、吴薇副教授、王璞副教授、连进军副教授、周序助理教授以及10名硕士生参加了此次会议。
12月3日上午,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教授作了“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现代化”的主旨报告,华南师范大学柯森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马健生教授、浙江师范大学万秀兰教授分别作了大会报告。
12月3日下午至12月4日上午,与会代表们围绕留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国际化与涉外办学,教育创新、体制改革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育公平,“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教育发展,比较教育方法论与学科建设,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八个主题,开展了八场分论坛。赵叶珠教授和吴薇副教授分别在国际化与涉外办学论坛进行了“涉外办学监管法律体系比较——以中印为例”和“海外分校的教学挑战及应对策略——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为例”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富有前瞻性,对涉外办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思想共鸣。王璞副教授在教育创新、体制改革与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分论坛上以“美国大学海外分校全球扩张的历史与战略研究”为题作专题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引进和输出提供了有益借鉴,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本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参加中国高教学会评估分会并做报告
2016年12月3日—4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2016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举行。本次研讨会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来自教育部和全国20个省市的12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3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山大学,研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现状及前沿发展问题。本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受邀出席本次会议并做大会报告。
在3号上午的开幕式上,史秋衡教授做了题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逻辑起点与质量提升”的大会报告。报告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人才培养模式与院校分类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人才改革模式着力点等方面,运用详尽的数据和严密的分析,提出了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和建议,赢得了在场代表的认可。
二、学者来访
黄藤教授应邀为本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11月14日上午8:30,本中心学术例会在502报告厅如期举行,此次例会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教授和他的团队作《中国民办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前景与展望》的讲座。讲座由史秋衡教授主持,潘懋元先生、武毅英教授、覃红霞副教授、陈兴德副教授、乔连全副教授等老师和众多博、硕士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黄教授首先指出,近年来我国同时修订了关于民办教育的三部重要法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三法同修”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于民办高校建设的关注程度之大。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两个:一个是取消了“民办教育合理回报”的说法,将民办高校划分为非营利性高校和营利性高校;二是规定了不得办义务教育阶段的营利性民办高校。这就从法律上进一步规范了民办高校办学的行为,承认了营利性学校的回报。
接着黄教授讲述了自己对于民办教育的相关研究。首先,黄教授提出划分民办、公办高校的标准应有两个,一个是以财政、投资为标准,凡是有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高校应是公办高校;另一个是以管理形式为标准,凡是以民办形式为管理主体的应被列为民办高校。在此基础上,黄教授提出当前研究中不应过分区分民办、公办高校,应将视野和关注点放到如何发展民办教育,从而促进民办、公办高校共同发展的问题上。其次,黄教授引用杨福家院士对于一流大学的看法,提出当前中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希望可以放到民办高校身上。在此基础上黄教授介绍了西安外事学院的先进建设经验,总结了学院近年来在体制机制、教育教学、办学理念等方面的重要改革,其中主要展示了秉持公益理念、进行大部制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书院制、打通教师和辅导员的选聘任用、取消清洁工和宿管人员由学生自主管理等独具特色的先进办学经验。
最后,黄教授总结了民办大学建设成一流大学有机制灵活这一基础和基因,有办学者推动这一冲动,至于如何建设,这一道路还在探索中。黄教授目前对于这一建设的初步想法是将民办院校像阿里巴巴、小米这类企业一样发展,如果能得到和这些企业发展的相同甚至一半资金,民办高校将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为本中心师生作讲座
2016年12月5日下午3点,本中心第67期高教讲座在502报告厅举行。此次讲座中心副主任史秋衡教授主持,由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作题为“重塑中国未来大学的想象力:历史的启示”的报告。
在报告中,闫教授通过“高校五年计划”的话语背景引入中国近代大学的建设对未来中国大学发展的启示和思考。她引用了“兴学强国”四个字指出大学的责任和担当,中国“双一流”建设大学建设要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标准。“未来大学”之前冠以“中国”二字,就必须彰显中国的特殊性与特色,凸显中国的创造性。
闫教授指出,当我们不满意当前的大学办学时,往往有两种眼光,一是将眼光向西方看,二是回头看,这是就要看到近代大学对我们现代大学建设的意义所在。闫教授通过回顾近代社会主权沦丧、科学不昌、腐败成风的深重背景,梳理了近代大学及近代教育者的思想,其后提出近代大学在大学之旨、大学之责、大学之路和大学之本四方面的理念。闫教授认为,大学不仅有社会担当,还在教育系统内有一份担当,比如如何为中小学做出表率。
最后,闫教授以两个思考问题作为总结:一是当下我们如何谈“双一流”;二是如何提高我们的对中国社会现实的感受力和分析力。闫教授指出,当前的研究中创新太多,应该多学点教育史,不仅只向前看,也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汲取营养。当前的学术文章、报告、课题中普遍存在比较、介绍性的内容多,立足于中国当前社会现状而做研究的少,而这恰恰能反映出研究者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报告引起了在座师生的广泛讨论和提问,闫教授就问题一一给予细心的解答。报告长达2个多小时,使在座师生获益匪浅,感到意犹未尽。
陈鹏教授作“学校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讲座
2016年12月9日,本中心第69期高教讲座在502报告厅如期举行。此次讲座由史秋衡副主任主持,由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陈鹏教授作关于“学校法治进程中的权利冲突”的报告。
陈鹏教授围绕学校的法律地位,学校与教师、学生法律关系的性质,学校内部规则的价值与效力以及学校法治进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四个方面展开。首先陈教授以“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和“刘燕文诉北大案”的话语背景引入对学校行政权利的讨论。陈教授指出,学校的法律地位决定了其权利、义务,学校是有行政权力的类政府机关,从民法的视角来看,学校是事业单位法人,从行政法视角来看,学校是事业单位法人。
接着,陈教授从公共目的视角出发,指出学校与教师、学生之间是一种特别权力关系,主要表现在当事人之间地位不平等、义务不确立、有特别的规则、对违反义务者有惩罚权和不得诉讼五个方面。而当前这一特别权力关系存在着排除法律保留原则和剥夺权力救济手段两方面的问题。对此,陈教授认为应从师生与学校间的基础关系和管理关系两方面入手进行改革。随后,陈教授提出依法治教的核心是限制行政权力,学校在法治进程中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比例原则(最小伤害原则)。
陈教授用生动、风趣的语言为在座师生讲述了“高校法治进程中的行政权利问题”这一宏大、沉重的话题。报告旁征博引、幽默深刻、深入浅出,获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应邀到本中心作讲座
2016年12月6日下午3点,第68期厦大高教讲座在本中心502报告厅举行。本期讲座邀请了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作题为“书院教育制度概论”的报告。讲座由刘海峰教授主持,郑若玲教授、张亚群教授、陈兴德副教授以及在学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等众多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邓教授首先阐释了他对书院以及书院教育内涵的总体理解。他认为书院是读书人围绕着书进行读书、刻书、著书、教书等各项相关活动的文化教育中心,具有研究、传播、创造文化的机理和功能。自从南宋理学家为使书院办学合理化、合法化,而构造出“天下四大书院”的概念以后,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一套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形成了官学、私学与书院三足鼎立的局面。
接着,邓教授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展开了本次讲座的内容。一是书院的性质。书院起源于官方与民间两种途径,官方书院最初是一种隶属于中央部门、集聚一流学者的高层学术机构与智库资政机构,民间书院最初则是由私人书斋向公众开放以后演化而来。书院最初的教育功能较弱,经过宋代的发展以后,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功能愈发凸显出来。官方书院的数量较少,但影响力大;民间书院则数量庞大,对家族和个人的影响更持久。从总的发展历史与规模数量来看,书院的性质是亦官亦私,或者说是非官非私的。二是书院的类型。中国古代的书院类型因要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而变得非常多样,既有招收童生的,也有招收生员、举人的;既有招收汉族的,也有招收少数民族的;既有招收文举人的,也有招收武举人的;既有招收普通文人应举的,也有招收在任官员进修的。另外,也还有正音书院、侨民书院等用于满足部分人特殊需求的书院。三是书院的层次。从教育和研究水平的高低来看,书院教育体系呈宝塔型。家族的、乡村的、社区的书院处于基层,承担扫盲和普及文化的任务。府、州、县级的官办书院处于中层,承担中学教育任务。省会书院处在最高层,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遴选严格,实施最高级别的教育。清末书院向近代化改制时,省会书院被改成了大学堂,府州书院改成了中学堂,县级书院改成了高级小学堂,乡村书院改为初级小学堂。因此,从上述三方面来讲,书院是一种脱离于私官学的、有着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水平的完整而独立学校教育体系,承担着宋元明清时期帝制中国主要的人才培养任务。此外,当中国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后,还出现了教会书院,这是西方学校教育在中国的移植,借用了中国书院的名义,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产物,它后来又成为传统书院改制的一个重要参照物,引领了书院的近代化改革。
三、科研成果
1. 王洪才:大学治理:理想·现实·未来
原文载于《高等教育研究》2016年第9期
摘要:学治理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的一个重点。推进大学治理首先需要探明其动因。从根本上讲,大学治理的目的就是要构建一个知识共同体,使大学人能够充分享受知识探究的乐趣。从现实性上讲就是构建和谐的大学内外部关系。"治理"作为大学的一种内生品质,在历史中不断演进,今天开始趋向共同治理模式。我国大学既肩负治理结构变革的重任,又面临治理理念创新的严峻挑战。这一切都呼唤超一流的大学校长诞生,从而创造一种新型治理文化,引导创建中国特色大学模式,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2.别敦荣:加强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建设 助推高校提升办学水平
原文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0期
摘要:我国院校研究并非始于引进美国院校研究概念和理论之后,而是与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同生共长发展起来的。建设中国的院校研究理论是一项有别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它既是提高院校研究专业化水平,培养专业化的院校研究人才,促进高水平高校建设的需要,又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学科走向成熟的需要。
3.别敦荣: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新视野
原文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2期
摘要:培养创造性人才既是现代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创造性人才培养因为"圈养"和"开小灶"的思维定势,所以难有成效。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由精英化走向普及化的大背景下,创造性人才培养研究需要将视野置于整个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格局中进行。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土壤,既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创造性素质的任务,还承担着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使命。培养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性的大学教学文化,需要改变我国大学教学文化因循守旧的问题。一流大学建设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策略。
4.潘懋元,李国强:2030年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前瞻
原文载于《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17期
摘要: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和特殊性、未来15年的核心问题要有准确把握和认识。进入普及化阶段,最重要的是改变高等教育的价值观、质量观、功能观等理念。我们必须根据所掌握的国内外历史经验知识,担负起高等教育发展预判、预测以至预警的任务。
5.陈兴德:近代文化思潮与20世纪科举观的形成
原文载于《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摘要:20世纪的科举观经由"清末"、"民国"、"文革"、"改革开放以来"四个时段层累地形成。而"清末"科举观以其对"妖魔化"科举的决定性影响主导了20世纪科举评价的基本取向。探悉近代以来科举观念的形成机制,可知近代中国的反传统与激进主义文化思潮不仅对清末科举观的形成起了关键性作用,而且对整个20世纪的科举评价产生了持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