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工作简报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第一季度工作简报(总第六十一期)

2019-02-22  点击:[]

一、学术交流

别敦荣教授团队

作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前瞻与思考的学术报告

      222日,本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及其团队在会上作了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前瞻与思考”学术报告。别敦荣教授首先提出高等教育普及化将可能成为高教研究新的主题。预先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相关问题、引领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是我们研究机构应有的责任。其次,别教授重点阐述了衡量普及化高等教育的数量标准和质性标准,论述了如何从毛入学率、净入学率和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中判断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化阶段。随后,别敦荣教授研究团队中的博士生易梦春、王严淞、齐恬雨、唐汉琦和博士后刘鎏依次作了报告。易梦春运用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模型来预测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以及影响因素;王严淞详细阐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的理念,包括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特征、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基于普及化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齐恬雨讲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人才培养问题,阐释了普及化高等教育人才的内涵、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唐汉琦论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期的治理问题,提出了全面治理的概念;刘鎏与大家分享了高等教育普及化与高校体育发展,风格幽默,论述严谨。

刘海峰教授出席“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工作坊

         314日—15日,“大学与现代中国”学术工作坊在南京举行,本中心刘海峰教授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学术工作坊由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南京大学校史研究室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主办单位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

在开幕式上,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和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分别致辞。在主题发言阶段,李中清教授、中山大学桑兵教授、刘海峰教授、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岳南等分别就中国精英教育的四个阶段、北京大学与新文化运动、民国大学的历史特点与记忆印象、梅贻琦的儒家思想与治校精神等主题做了发言。

刘海峰教授的主题发言《民国大学的历史特点与记忆印象》指出,民国时代的大学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如高度精英性,比较多样化,相对较自由,跌宕起伏、故事性较强等。现在的许多人十分追慕民国时代的大学和大学教师,但往往只注意到当时的学术自由风气和大师风骨,忽视了大学或高等学校所存在的问题。认为民国时期,学术大师辈出、教授治校等现象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历史可以追慕,却无法复制,因此不用慨叹“世上已无蔡元培”。

潘懋元、别敦荣教授应邀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办院校办学体制与发展政策研究》开题会

317日下午,根据全国教科规划办公室的安排,浙江树人大学徐绪卿教授申报立项的国家社会基金项目——《民办院校办学体制与发展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AFA150012)举行开题会议。此次会议,由本中心潘懋元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院长方展画教授为副组长,在浙江树人大学召开。中心主任别敦荣教授作为专家组成员也应邀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上,项目负责人徐绪卿教授作了开题报告,他从项目由来、问题提出、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经费安排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项目的研究方案。之后,潘先生和别敦荣教授分别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潘先生认为,这一课题的开展需要一个前提性条件,即该课题的时效性。课题预期用三年的时间完成,而《民办教育促进法》目前正在修订中,如果它在课题结束前出台,那么课题的开展可能会受到影响。他认为,浙江的教育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且浙江民办教育是比较开放的。为此,潘先生建议树人大学这一课题的开展应充分利用地方优势。别敦荣教授从课题研究有助于为政策制定、法律修订、纯理论研究等论述了该课题研究的价值。由于课题由多方参与且研究团队力量强大,为此,别教授认为该课题具有研究的可操作性。此外,他对课题的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尤其强调要抓住民办院校发展中办学体制和发展政策研究中的重大现实问题。

会议结束后,潘先生和别敦荣教授以及其他专家组成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该课题研究意义重大并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的前期准备充分且研究力量强大。最后,专家组还对课题的开展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潘懋元教授、别敦荣教授

带领2015级博士生赴三亚学院学习调研

320-27日,经过前期的准备,本中心潘懋元教授、别敦荣教授带领2015级的博士生赴三亚学院学习调研。此次调研主要围绕三亚学院的办学思想、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展开。

在这次学习调研的过程中,调研团聆听了陆丹校长、洪艺敏副校长做的报告。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也为三亚学院的师生展开了专题报告。其中,潘先生为三亚学院的所有教师做了题为《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内涵、方式、组织、动力》的报告。十二位博士生分别就相关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24个场次的专题报告。此外,团队成员访谈了校院级的15位领导、9位教师以及38位学生;发放了20份教师问卷、360份学生问卷;参访了校内教学基地,如茶艺室、酒店模拟、调酒室等以及校外实训基地,如宋城演绎产学研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康莱德度假酒店。走访了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参观其厨师、高尔夫、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还走访了航空旅游职业学院,考察了该校的海运实训中心、飞行模拟训练中心和乘务飞行模拟训练中心。每次参访之后,还参加了相关的座谈会。由于我们此次调研的重点部分之一是该校的教学改革,我们的成员深入课堂教学,共聆听了8节课。通过以上的活动,我们对三亚学院的办学了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博士生陈春梅、刘琪、刘红垒、刘隽颖分别代表整个调研团、办学思想组、专业建设组以及教学改革组对此次调研的情况进行了报告、反馈。别敦荣教授表示,三亚学院作为全国民办高校的典型,办学意识超前,办学思路明确,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探讨、借鉴和推广。此次调研圆满结束,感谢三亚学院师生为此次调研提供的工作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帮助。

刘海峰教授赴第比利斯自由大学作报告

327-29日,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应邀赴格鲁吉亚访问。27日,在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举办的专题讲座上作了题为“中国传统教育对现代的影响——以科举、高考为中心”的专题讲座。该孔子学院兰州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全体教师、格鲁吉亚大中学生代表及汉语爱好者等数十人出席了讲座。讲座由孔院中方院长车如山主持。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刘海峰教授引用《论语》中的名句为讲座做了精彩的开场白。他分析了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还指出现代高考作为连接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纽带,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教育和考试问题,而是演变成全民关注的社会热点。揭示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和现代高考之间存在的诸多相似之处,如考试领导教育、分区定额录取、读书至上等方面。认为中国的教育明显带有科举文化的“遗传基因”,目前,高考作为中国高等学校录取学生的主要形式将长期存在下去。

刘海峰教授的双语报告引经据典、图文并茂,对历时1300余年的中国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呈现,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随着格鲁吉亚汉语学习者及赴华留学人数的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格鲁吉亚学生关注中国的教育体制,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现状。本次专题讲座为他们提供了了解中国教育体制的有力平台。

此后两天,刘海峰教授还与第比利斯自由大学孔子学院的师生进行了许多互动和交流。

二、大事记

  1. 20161月,本中心2014届毕业生包水梅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高校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成功入选,指导教师为王洪才教授。这是本中心在该项目上第一次获得此项殊荣。

  2. 20161月,本中心刘海峰教授主编的“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已被评选列入2015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该丛书自2007年以来已经出版了16本专著,由刘海峰教授的个人著作和其指导的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所构成,是国内首套系统研究高考改革的专业书系。该丛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后,将扩大为22本专著,重新设计封面,精美印刷出版,于2016年底至恢复高考40周年的2017年初仍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

  3. 20162月,本中心博士生包水梅撰写的《我国高校学术型博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和李玲玲撰写的《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研究》获选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另有我院硕士生陈春梅、江利、易梦春、陈晓龙和李颖5人的学位论文入选福建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三、学术成果

  1. 武毅英,高等教育来华留学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近十五年统计数据的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16/02

  2. 别敦荣、易梦春、李家新,“十三五”时期研究生教育发展思路,中国高教研究,2016/01

  3. 别敦荣,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基本逻辑,中国高教研究,2016/03

  4. 王洪才等,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的奠基石,复旦教育论坛,2016/01

  5. 王洪才,大学创新教学的理念、特征与误区,中国大学教学,2016/02

  6. 郑若玲,破除统考迷思 深化招生改革,复旦教育论坛,2016/01

  7. 郑若玲,美国大学“可免试入学”改革及启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2

  8. 别敦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与大学战略规划,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

  9. 别敦荣,论我国大学治理,山东高等教育,2016/02

  10. 王洪才,双学科建设重在学科,重庆高等教育,2016/01

  11. 别敦荣、王严淞,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述评(与王严淞合作),高校教育管理2016/02

  12. 别敦荣,回归科研规律才能释放创新活力,中国教育报,2016-01-13

  13. 别敦荣,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不能“刻舟求剑”,中国教育报,2016-02-18

  14. 别敦荣,对待高校排名要重视也要超越,中国教育报,2016-03-25

  15. 别敦荣,高校要用好学位点调整自主权,中国教育报2016-03-29

上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第二季度工作简报(第六十二期)
下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第四季度工作简报(总第六十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