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工作简报

厦门大学高教中心2012年度第三季度工作简报(总第四十七期)

2019-02-22  点击:[]

一、 基地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重大项目之一:在终身教育体系平台上的多种教育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7月,课题组成员汤晓蒙的著作《中国终身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与宏观路径研究》提交厦门大学出版社,进入排版阶段。9月,课题开始进行结项材料准备工作。912,课题组成员冯晓玲的博士学位论文《高等教育融入终身教育体系》通过论文答辩。

720,项目负责人潘懋元教授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95,潘懋元教授被授予“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荣誉称号。

重大项目之二: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课题正在结题中。719,项目负责人刘海峰教授被聘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出席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全体会议。7月,刘海峰教授个人演讲录《刘海峰演讲录》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0月,刘海峰教授等著《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荣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重大项目之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变化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本阶段,课题组通过对前期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一方面以少数民族整体为研究对象,以“辈出率”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统计指标,从家庭阶层背景、家庭文化背景、家庭经济背景、家庭居住地背景等角度出发,分析了不同家庭背景少数民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异状况,并与汉族子女的入学机会进行比较,刻画了少数民族与汉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内部阶层分化状况。另一方面,以少数民族整体为研究对象,并以汉族样本为参照,运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各个家庭背景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综合影响关系及程度,着重分析了对参与不同质量、层次与性质的高等教育的影响,并讨论了对家庭背景因素加以控制后,族群因素对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产生的影响。在以上两部分的基础上,形成著作《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基于家庭背景的分析》。

课题组利用“云南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数据库”的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家庭职业阶层、文化、经济、居住地等家庭背景、族群身份对哈尼族、彝族、白族、傣族、纳西族等少数民族获得高等教育层次与质量的影响,得出了一些结论。

2012928,课题组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不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研究”小型讨论会,共有5位相关研究人员出席讨论会,针对相关数据分析、访谈资料的挖掘以及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工作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

本阶段,课题组成员共发表了三篇论文,分别是:谢作栩,杨倩.家庭背景、族群身份与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机会——基于云南省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分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5);杨倩.现阶段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的思考[J].招生考试研究,2012;杨倩.家庭背景与不同层次、质量、性质高等教育的获得[J] .高教探索,2012

重大项目之四:大学生学习质量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大学生学习质量调查研究》,自主设计相关方案及开展中国国家大学生学情相关调查。本项目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重点课题(A1A100007)共建的国家大学生学情研究性数据库,继201161830首年调查92122有效样本之后,第二年调整问卷结构并已于 2012316开始调查,至83078369名的大学生有效样本,高校层类涉及985高校、211高校、一般本科高校、高职示范校、一般高职校,区域范围包括全国所有大区及大多数省份。本季度研究成果正在形成或编辑部投稿处理之中。

重大项目之五: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

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

已完成两个子课题,包括子课题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层次结构的视角》和子课题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基于科类结构的视角》。研究成果正投稿中。

重大项目之六: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中国大学模式探索

项目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到目前为止,“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开始从理论探讨转向实践探讨。理论探讨研究已发表了10余篇CSSCI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2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两篇,《人大教育学文摘》转载2篇,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科学文摘》转载4篇。在实践研究阶段,将争取突出案例研究部分。

重大项目之七: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招生考试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亚群教授

 该项目正按计划进行。

重大项目之八: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该项目正按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正处于准备发表阶段。

二、 研究成果

1. 王洪才.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模式——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文化逻辑解析.新华文摘,2012年第7期转载

2. 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4期转载

3. 王洪才.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转载

4. 王洪才.大学创新教学的本质与实践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2/12

5. 王洪才.大学创新教学三要素. 复旦教育论坛,2012/8

6. 王洪才.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模式选择,2012年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会议论文,并做大会报告

三、 学术活动

1. 89~14日,林金辉教授应邀访问香港大学。

2. 814~15日,林金辉教授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进行调研。

3. 817~18日,林金辉教授应邀到泉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泉州理工学院调研。

4. 915-16日,潘懋元教授、刘海峰教授、张亚群教授应邀参加在西安举办的“西北联大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潘懋元教授与张亚群教授共同提交论文《薪火传承,文化中坚——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刘海峰教授作《抗战时期联合大学体制与西北联大的历史意义》,同时担任此次论坛报告的点评人。

5. 924,史秋衡教授开始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密执根大学、东密执根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顶尖高校交流本项目研究进展及研讨与讲学。

6. 王洪才教授应邀赴江苏常熟为2012江苏高教学会年会做特邀专题报告《论文化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7. 王洪才教授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采访评论大学选课制度,见2012-9-47

上一条:厦门大学高教中心2012年度第四季度工作简报(总第四十八期)
下一条:厦门大学高教中心2012年度第二季度工作简报(总第四十六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