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地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重大项目之一:在终身教育体系平台上的多种教育模式研究
项目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该课题按计划进行,本季度通过了中期考核。
重大项目之二: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研究
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该项目按计划进行,已近完成。项目主持人刘海峰教授负责的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学) “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研究”于10月1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开题会议,出席开题会评议的专家为中国高教学会秘书长范文曜研究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王战军教授、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秦惠民教授。
另外,刘海峰教授延续2010年的模式,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科学时报》“大学周刊”开设“海峰随笔”发表专栏,每月发表一篇高等教育随笔。
重大项目之三:高考改革与入学机会公平研究
课题负责人:郑若玲教授
本项目已完成课题初稿。本季度,项目负责人郑若玲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多管齐下治理高校生源竞争‘混战’”,并就“就地高考”问题接受光明日报采访。其基地课题署名论文获福建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重大项目之四: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机会变化的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本阶段,细致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完成了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变化的研究。通过对前期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完成了对不同家庭背景少数民族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将《2011级大一学生调查问卷》修订成问卷《云南省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调查问卷》,云南省实地调研工作基本完成。本阶段,课题组成员杨倩发表论文1篇,即杨倩.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重大项目之五:大学生学习质量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项目调查于2011年6月1日 到2011年8月30日开放网上调查平台,采用整群分层抽样的方法邀请全国东中西部大学生填写在线问卷,参与正式调查的学生来自全国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52所高等学校,共92122名大学生。9月至12月,数据整理、修复及分析。在此次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2011年X月X日新华通讯社《国内动态清样》第3X3X期专文中引用史秋衡咨询内容有800多字(期数和内容保密),该刊是新华社给省部级参阅的最高级别内参。
重大项目之六: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
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
课题于9月份新立项,按计划进行。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案例分析》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其提案“关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意见”被福建省政协办公厅内部专报《政协信息》采纳刊出。
重大项目之七: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中国大学模式探索
项目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课题开设了“现代大学制度专题”博士研讨班,分为八个子专题进行深入探讨,包括:现代大学理念研究、现代大学课程研究、现代大学人事管理研究、大学基层组织研究、大学章程研究、创业型大学研究、独立学院研究、高职院校研究。此外还针对大学制度历史演变、现代大学制度概念辨析、各国大学模式、中国大学模式建构四个论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项目主持人王洪才教授还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多次采访,同时接受科学网邀请参加两次论坛。
二、 研究成果
1. 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2. 史秋衡,文静.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基于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的自我评价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2(1)
3. 史秋衡,陈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范式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
4. 王洪才.高教强国与现代大学制度建构.厦门大学学报,2011(6)
5. 林金辉,鄢晓.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2011(9)
6. 林金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的重要途径.教学研究,2011(5)
7. 武毅英.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和社会责任.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8. 武毅英.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虚置的成因与对策.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5)
9. 武毅英.扩招背景下高教层次结构调整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教育管理,2011(6)
10. 郑若玲.新时期海峡两岸高校开放招生问题探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1.9
三、 学术活动
1. 10月19日~22日,刘海峰教授、张亚群教授、郑若玲教授等出席“第五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史论坛”,刘海峰教授作“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的大会主题报告,郑若玲教授做了“民国高等学校学业竞试之启示”的大会报告。
2. 郑若玲教授参加“中美中学校长论坛”,并做自主招生的改革与发展学术报告。
3. 10月22~24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重庆召开的“201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
4. 10月23日,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家、比较高等教育专业研究创始人、美国波士顿学院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阿尔特巴赫(Philip G. Altbach)应邀应聘我校客座教授,并应邀作了一场题为“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Multinationaliz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的讲座。
5. 10月23~24日,史秋衡教授作为带队教师带领4名博士生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博士生论坛。王洪才教授作为博士分论坛点评专家应邀赴会参加。
6. 10月25日,史秋衡教授应西南大学副校长、教育学部部长靳玉乐教授的邀请,赴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做题为《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的专场讲座,该讲座为西南大学教育学名家系列讲座之一,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易连云教授主持。
7. 10月28~30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山东济南召开的“2011年女性生丰收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8. 10月29~30日,王洪才教授参加“第五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暨第二届《高校教育管理》编委会”,并做题为“中国大学文化与中国大学模式”的主题报告。
9. 11月2日,林金辉教授到贵州大学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10. 11月2日,林金辉教授到贵州财经大学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11. 11月3日,林金辉教授到郑州大学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12. 11月4日,林金辉教授到河南工业大学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13. 11月5~6日,刘海峰教授参加由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韩国书院主办的“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暨岳麓书院创建103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题为“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的主题报告。
14. 11月6日,林金辉教授到河南大学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15. 11月10~12日,王洪才教授出席“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高等教育学术交流会”。
16. 11月10~13日,史秋衡教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举办的“第八届两岸高等学术研讨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并做分组报告“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学生感知研究”。
17. 11月11~13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南京召开的“2011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
18. 11月19日~20日,潘懋元教授参加第四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并做大会报告。
19. 11月20~21日,张亚群教授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2011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20. 11月25日,北京考试院高考命题处田学和副处长一行8人,到我院就高考改革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高考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调研座谈,刘海峰教授、张亚群教授和郑若玲教授等参加了此次座谈。
21. 12月8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肖朗教授在高教中心作了题为“近代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典范:沃尔特·威廉与中国大学新闻学教育的发端”的报告。
22. 12月10~14日,林金辉教授访问香港大学,并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博士班(E.D.D)的博士生见面,并就教育公平问题、内地高等教育改革问题、教育国际化问题、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博士生和部分教师进行了讨论,同时就《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一年多来内地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进展进行了介绍。
23. 12月11日,史秋衡教授担任教育部财政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项目“高校本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成果汇报暨研讨会评审专家。
24. 12月9~12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深圳召开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会研讨会”。
25. 12月12日,台湾世新大学教授、《通识在线》常务副主编、《科学月刊》创办人之一林孝信教授作为特约嘉宾在高教中心做题为《新时代挑战下高等教育新面向:通识教育改革》的报告。
26. 12月12日下午,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育领导系系主任严文蕃教授在高教中心做以“美国高校教师综合评价体系:设计与操作中的问题与挑战”为题的报告。
27. 12月23~25日,邬大光教授、史秋衡教授出席由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广州大学/广州大学高教所承办的“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暨第三届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表彰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