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5日,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的成员召开首次工作会议。借潘先生周末沙龙的宝贵时刻,到会的中心成员共同探讨了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参加沙龙的部分教师和博士生也参与了问题的讨论。
会议由研究中心主任林金辉教授主持。他首先就中心成立以来的相关工作、主要成员做了简要介绍,然后,针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未来中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未来高等教育“第三种重要形式”。国家对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基调是通过开放促发展,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的良好机遇。应紧紧抓住《规划纲要》实施的未来十年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目前,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正在发展,但问题也颇多,包括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等方面,归根结底是质量问题。如何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当前很现实的一个课题。
会上,潘懋元先生作为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对研究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希望和要求。潘先生认为,研究中心要做的工作很多。而最关键的是要做实事,联系实际做课题,充分利用好厦门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现有优势。另外,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与国外机构的合作,这样的一个研究领域要倾听国外学者的意见与观点。我们作为全国首家中外合作办学研究机构,应该多方面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杨广云副院长就自身经验谈了对中外合作办学的体会,很多建议让大家深受启发。他认为,厦门大学和香港大学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积淀和实力,中心在这个基础之上,可以合作申请国际课题,主动参与到国际组织的工作之中去。因为近几年,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合组织、跨国教育全球联盟和世贸组织等,对跨国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推动和影响作用非常大,如果能在这个大平台上做研究,将使中国与国外机构的合作与对话更加平等,质量更加得以保障。
讨论期间,在座老师和很多博士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做好信息网络、国际比较等等。也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国际合作的目的、信息不对称、孔子学院的发展等。这些讨论,让大家对中外合作办学的意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这次会议,使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目标更加细化和具体化。今后,中心仍将按照 “灵活、开放、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这个研究行列中来,把中外合作办学的研究工作扎扎实实地做好。
(张宁供稿)
|
|
|
|
上一条:国学大师钱穆的校友观――石慧霞博士生学术报告纪实
下一条: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孙开键教授访问我院并作南强学术报告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