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地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建构》,项目负责人王洪才教授。截止目前,课题组已经取得的成果包括:1、王洪才,曾艳清.高等教育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战略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王洪才,曾艳清.美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及其启示[J].教育与现代化,2010,(2).3、王洪才,曾艳清.英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及其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0,(1).4、王洪才.中国高等教育学创立、再造与转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5、王洪才.人种学: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新华文摘,(15).6、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7、王洪才,高馨.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8,(5).8、王洪才,张静.中国高等教育30年改革历程回顾[J].复旦教育论坛,2008,(2).9、王洪才.论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与中位原则[J].江苏高教,2008,(1).10、王洪才.现象学教育学:颠覆、回复与整合[J].比较教育研究,2007,(8).11、王洪才.大学排行榜:现状•困惑•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07,(6).新华文摘,2007,(5).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2008,(1).12、王洪才.院校研究:困境、出路与突围[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4).13、王洪才.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兼论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 现代大学教育,2007,(4).14、王洪才.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15、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本课题终期成果:王洪才:《终身教育新论——心灵的解放与重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版(预计)。本研究现已准备在近期结题。
2、《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项目负责人范怡红教授。目前正在开展案例研究(北欧:瑞典、芬兰。南欧:西班牙、葡萄牙。东欧:波兰、拉脱维亚)。国内调研:已完成国家级、地区级及省市级高校师资发展中心及部分大学的高校教师发展现状调研工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现阶段正进行北京经贸大学、清华大学的进一步调研工作。
3、《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走向及质量保障》,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截止目前,本课题组取得的成果包括:1.Appropriate Importation and Effective Utilization of Top Quality Foreign Higher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July-August 2009,p68-77,SSIC收录,第一作者;2. New Explo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oing Out”for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July-August 2009,p78-87,SSIC收录,第一作者;3.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展望,《中国高教研究》,2009.6;4.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发展战略探新(第一作者),《教育研究》,2008.1 ;5. Hybrid Universities Helping to Push the Bounds of Autonomy(第二作者),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08.1.19
4、《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本课题已完成的子课题包括《部委院校毕业生区域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分析》、《部委院校毕业生行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分析》,近期拟完成的子课题《地方师院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分析》。
5、《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负责人张亚群教授。2010以来,本课题组取得的成果包括:张亚群:《从西洋文化回归儒学文化:林文庆大学教育思想解析》,《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李力:《从哲学思潮的形成反思西方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哲学基础》,《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1期。刘一彬《福建协和大学对福建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等。
6、《高考改革与入学机会公平研究》,课题负责人郑若玲教授。2009年下半年以来,课题组主要对美国高校招生中的公平性以及其社会维权体系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美国的“高考”SAT的演变、发展、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分析。此外,还对我国新课改高考命题的立意、新课程高考中的选考模块、高考录取机制的公平性、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性、高校招生选拔中的综合素质评价、香港高校在内地的招生、美国高校招生中的中学校长推荐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提出了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2010年以来发表有《社会维权系统分担高校招生公平责任:美国的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0,(5);《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7、《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课题组正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等理论视角入手,通过被兼并、倒闭的民办高校案例,形成明晰民办高校产权的方案与建议,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8、《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课题进入结题阶段,拟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项目研究专著一部。
二、主要学术交流活动
4月10日,邬大光教授应邀在沈阳师范大学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学术报告。
4月13日, “厦门大学—香港大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成立暨揭牌仪式。仪式结束后,白杰瑞教授作“高等教育跨境合作:经验反思与未来展望”的学术报告,
4月16-18日,由“哈佛中国评论”(美)与“中国战略与发展研究会”(中)联合主办的第十三届“哈佛中国论坛”在哈佛大学举行,刘海峰教授应邀出席了此次论坛,并在教育分论坛“中国教育考试系统改革的影响与挑战”上作了题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两难选择》的学术报告。
4月27-28日,潘懋元教授与史秋衡教授应邀考察宿迁学院。28日下午,潘先生为该校师生做了题为《关于〈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理解与实践问题》的报告。
5月7日,王洪才教授受邀出席在福建农林大学举行的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教材工作协会第14次年会,并在会上作了《我国大学教学评估的困境与出路——关于大学教学评估的价值思考》的报告。
5月8日,郑若玲教授出席由厦门市图书馆举办的“鹭江讲坛”,并作了题为《放眼域外 立足国情——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的讲座。
5月18-19日,史秋衡教授、范怡红教授出席在珠海举行的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五周年院庆暨“第五届国情国学教学研讨会”,史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百年发展阶段及特点”的大会报告。
5月19日,林金辉教授受聘为香港大学客座教授。
5月20日,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举行隆重仪式,聘任潘懋元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5月20日,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政策与社会科学系主任、香港大学华正中国教育中心主任白杰瑞(Gerard A.Postiglione)教授受聘为我校客座教授。
5月22-23日,潘懋元教授出席了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清华大学文化百年”课题现场论证会。
5月24日,香港教育学院比较政策讲座教授及文理学院院长、浙江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莫家豪教授(Pro.Ka-Ho Mok)出席“厦大高教讲座”第5期,畅论“亚洲跨国高等教育的崛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科技类高等教育机构的特殊观照”。
5月24日,潘懋元教授考察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并与该院领导、中层干部以及部分骨干教师举行了座谈。
5月23-25日,林金辉教授对山西师范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访问。
5月25日,刘海峰教授出席吉林大学“名家讲坛”,并作题为《守望传统 追求卓越——世界顶尖大学的特质》的学术报告。
5月25日,潘懋元教授应邀赴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参观调研,并为该院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做了题为《对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理解与实践——兼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报告。
5月27-29日,林金辉教授赴郑州出席由河南省教育厅、亚太大学联合会(AUAP)主办,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承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AUAP学习与分享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5月29-30日,潘懋元教授应邀参加在福州举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并做主题报告。
5月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孙开键(Hoi K.Suen)教授来访并作题为“鹿与猎狗:科举给现代测量学的教训”的南强学术报告。
6月7日,由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主办,史秋衡教授主持的课题组组织与协办的“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隆重召开。
6月10-11日,史秋衡教授、杨广云副教授应邀参加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25周年院庆活动。
6月24-25日,刘海峰教授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的邀请,到北京出席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方案专家评审会。
6月25-26日,谢作栩主任、王洪才教授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之邀,参加了为期两天的“用科学数据揭示对象 让德育工作贴近实际——数据挖掘与对象研究专题研讨会”。
6月26日,应中国高教学会与北京市教科院的邀请,潘懋元教授赴北京出席“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论坛”,并作主题发言。
6月27-30日,由国际教育发展联盟主办,巴塞罗那大学、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庞培法布拉大学、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和国立远程教育大学共同承办的 “国际教育发展联盟2010年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范怡红教授出席该会议。
三、基地专职人员发表的CSSCI论文
潘懋元.从高等教育分类看我国特色型大学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10,(5)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高教探索,2010,(1)
刘海峰.中国高考向何处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刘海峰.为科举制正名,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3)
史秋衡.高等教育质量观:从认识论向价值论转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3)
邬大光.揭开伊朗社会和高等教育的神秘面纱——赴伊朗散记,现代大学教育,2010,(1)
邬大光.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与基本特征,中国高教研究,2010,(1)
林金辉.我国内地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及可持续发展,中国高教研究,2010,(3)
王洪才.E时代大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回应,复旦教育论坛,2010,(2)
王洪才.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猜想与反驳,高等教育研究,2010,(5)
王洪才.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王洪才.金融危机中的美国高校:现状、对策及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10,(2)
王洪才.英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现象及其经验,教育发展研究,2010,(1)
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动因、问题与对策,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郑若玲.高考公平的忧思与求索,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2)
郑若玲.社会维权系统分担高校招生公平责任:美国的启示,教育发展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