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efings

Contact Us

Address: No. 422 South Sim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Email: xmdxgjzx@xmu.edu.cn

Phone: 0592-2187552

Fax: 0592-2189065

Briefings

Home >> Briefings >> Content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7年第一期工作简报(总第二十五期)

2016-04-11 张仕婧 Clicks:[]

  一、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确定2007年基地重大项目选题

  2007年2月底,根据有关报送文科基地年度重大课题项目选题的通知,中心学术委员会经过讨论确定了本年度拟招标的课题。

  选题之一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成果形式为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是,以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传统高等教育资源转化、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机构变迁、课程变革、人才转型等多重维度,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动力、过程、特征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制约因素、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本研究对于全面、深入认识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特殊规律,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研究特点、方法及目标:本研究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和综合性,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晚清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原始史料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分析;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口述史与访谈法、教育统计学、比较高等 教育、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问题做多层面的深入探析,以取得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选题之二是《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成果形式为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是,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需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学教师的多元化专业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下,各国和各高校日益重视大学教师发展的研究,许多国家和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比如欧洲很多大学都有系统的教师发展支持项目,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时地通过教师发展项目贯彻到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从而不断地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波罗尼亚进程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各高校的教师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本课题将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从下列方面进行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即大学教师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大学教师发展的政策与体制,大学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改革创新,大学教师信息化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大学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及其大学教师发展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所起的作用等。该研究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高教研究中心2007年度国际学术会议计划10月在立陶宛举行

  大学质量国际学术会议今年拟由立陶宛承办。该校教育研究院已初步确定并转发今年UNQIAUL 国际研讨会的征文通知和有关会议事项。今年的会议时间是10月11-12日,在立陶宛考纳斯召开,由立陶宛考纳斯科技大教育研究院承办,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科技大学教师教育系为共同举办方。今年的会议主题是“大学文化的变革与提高大学质量”。具体的征文和注意事项如下:

  The 5th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niversity Quality Development (UNIQUAL) “Changing University Culture: Issues of Quality”

  Papers focusing on the following or related issues areas are welcome:

  (1) Values of contemporary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hanging society;

  (2) Meaning and quality of university culture;

  (3) Culture of academic discipline;

  (4)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ur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5) Role of university values in the overall cul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6) Members of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ir culture;

  (7) Students’influence on the culture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8) Scholarly culture as a global phenomenon; The changes and tensions in this area and the reasons for problems.

  Important dates:

  (1) Abstract submission by 30 May 2007.

  (2) Formal invitation letter sent by 15 June 2007 based on selected abstracts.

  (3) Paper submission and registration by 15 September 2007.

  (4) Selected papers will be published as a special issue of the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after the conference.

  Requirements for abstracts:

  Your abstract should be of approximately 300 words and specify the research problem, objective of the paper, research methodology conclusions and keywords. Abstracts will be reviewed.

  三、高教研究中心重视数据库建设并积极提升利用率

  从2003年文科基地建设初期开始,高教发展研究中心就十分重视数据库建设工作。目前除了着手构筑高等教育研究专业数据库之外,积极购买国外教育研究数据库,借助互联网等工具建立查询利用机制。其中利用网络数据库形式充分利用的国外数据库有“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s”,其中专业相关模块为“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研究中心每年投入10万元购买国外数据库服务,有效地提升了研究工作的国际性、开放性、前沿性。

  四、基地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2000年基地建立以来确定实施的各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中,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两项课题已圆满完成。其它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下: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课题研究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该课题也已进入了结题环节,数十万字的课题结题报告和专著初稿已经形成。“985”二期相关课题研究将从各具体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出发,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大众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由于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扩张过程中的贷款负担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面对的区域需求不平衡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就业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和本土化问题,都一一地摆在面前,需要通过研究,揭示出符合规律的认识,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合理的政府政策思路和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策略思路。

  目前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及模型量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指标统计方法的修订;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各阶层公平受教育机会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均衡发展的研究和策略;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依托的大众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具体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的研究。还有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分析及对策;对中国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层次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等等。研究以厦门大学高教研究中心已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较为深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了数学统计学社会学的方法,不仅系统分析了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研究了具体的政策问题和操作问题。研究成果相信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发挥咨询作用。

  (二)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由刘海峰教授主持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进入到了结题环节。

  高校招生考试研究课题组系统地分工研究了中国考试史、美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英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日本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东南亚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等等。课题研究除了进行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之外,尤其重视与国内有关的考试机构和考试专门研究机构的合作,紧密联系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进程,发现具体问题、研究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对于热点改革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关注,从理性科学的高度分析了自主招生考试与统一考试各自的利与弊,从一贯重视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背景的观念出发,主张考试改革不断创新尝试但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主张改革应积极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负责人对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客观地进行了分析,既看到了它固有的缺点,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优点,主张对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良,在一定历史时期可能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统一考试制度基础上的多元化的招生考试制度是课题研究者的基本观点,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中国的高考招生制度需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积极顺应大众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新变化,改革招生制度。未来招生制度不仅要适应中国学生的需要,可能还会逐渐地向国外学生开放,变成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招生考试制度。

  目前课题组又着力开展了以教育考试法为中心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积极地与考试中心和人大等立法机关合作,顺应当今多元化时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特点,制订约束考试关联各方的法律法规,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三)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本课题已经进入到结题环节,正按照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认真进行各项事宜。

  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即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之后,管理改革的重点从宏观体制转到内部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理论上经历了由粗放式管理、政策性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演变,经历了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管理体制优点的改革实践,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尚缺乏系统的归纳和理论升华。课题研究将重点放到了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上。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外部社会需求也直接反映到学校内部办学中,对管理活动构成了新的背景和压力。高校自主权不断扩大,但是如何用好自主权,如何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十分紧迫和关键的课题。课题研究负责人在自身的管理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检验和具体化,正在形成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006年课题组对中国已形成的巨型大学办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专著。通过与发达国家巨型大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共同性和特殊性,针对中国巨型大学的具体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空白。

  课题负责人结合领导工作实际,对地方高校如何实践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行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探索。课题负责人指导硕士研究生系统地调查了各个不同区域的高校的管理现状和改革思路,归纳总结出现存管理中的问题,积极寻找普遍性与个性化统一的解决制约管理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有效办法。

  (四)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该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负责人的协调和指导下,各部分的研究工作逐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计划研究的内容,情况如下:

  1.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6万余字)

  2.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近4万字)

  3.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2.4万字)

  4.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

  (6万余字)

  5.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6.7万字)

  6.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6万余字)

  该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负责人的协调和指导下,各部分的研究工作逐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计划研究的内容:对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进行了述评,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和高等学校的职能,从比较的视角对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最后研究了知识经济与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从研究成果来看,到目前为止,本课题共完成3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参与此项课题研究并通过答辩的硕士论文3篇。

  (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课题立项以来进展顺利。目前课题负责人已着手开展国内外调研工作,确保课题在2008年6月前顺利完成。课题组形成了若干阶段性成果。其中之一为专著《高等教育评估》。该书分别从哲学、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本质、评估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教育评估学的学科基础做了系统的探讨,从而致力于构建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家振兴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该书系统地分析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几种主要评估方式和途径,力图使评估方法体系更为完善和系统,并且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类型现状及各自对评估发展的实际需要,做了客观的分析,希望对各类院校的发展和分类评估有所指导。

  课题研究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展开调查研究,如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研究质量保障的相关理论和机制。又如对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问题的特殊性进行了研究。课题还对国际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经验,为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

  (六)高校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课题关系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课题负责人拥有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的基础和青年研究成果。21世纪的发展依赖人才,而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性。课题研究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和形成发展规律,为创造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课题结合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体制,深入研究如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培养或发展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如何将创造人才培养同现有的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联系起来,如何改进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等重大的问题。课题研究组正从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社会学、人才学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用多学科的视角探讨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这一复杂课题。

  研究型大学担负着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当前,如何对研究型大学的课程与教学进行改革,使之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是我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者近期通过思考,认为应把创新教育同研究型大学的课程及课程体系改革联系在一起。研究者计划把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综合运用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考虑包括:全面把握我国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深入探讨研究型大学创造性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实施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高等教育内部因素及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其主要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可行的研究型大学创造性课程与教学模式及与之相配套的高校管理体制,提出创造性教学的构建和实施原则;从多角度探讨创造性课程与教学的保障体系以及运行机制,提出研究型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设想和建议。这一视角将更有针对性地研究高校的创新教育课题。

  (七)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题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基地重大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自2006年5月被正式批准立项后即开展了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研究。首先是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美国、日本、韩国、台湾、英国等主要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材料以及它们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方面的经验,开始与中国相结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作用及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变革。2006发表的论文有:

  1.《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新华文摘》2006,(9)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6)转载。

  2.《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复旦教育论坛》,2006,(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3转载。

  3.《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

  4.《论现代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大学教育科学》 2006,(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5转载。

  5.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4-78

  6.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62-68。《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7转载。

  7.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教育发展研究》(A版),2006,(7)。《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8转载。

  8.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不可避免的选择,《河南教育》,2006,(5):43-44。

  9.重温北大改革,《社会观察》,2006,(6):20-22;

  10.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与危机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6,(6):59-61;

  (八)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目前课题工作按计划进展顺利。课题从21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入手,研究如何在高校开展“全人”教育,培养认同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目前政府倡导在高校中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具体化这一方针政策,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探索新型教育体系。课题负责人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拟对国内各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负责人作为外校课题负责人,与研究中心积极配合科学规划驻所研究计划,发挥课题开放研究的优势,争取获得研究成果的突破。

  五、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2007年1月5日,美国圣•劳伦斯大学副校长、学术部主任Grant H. Cornwell到研究中心访问交流。

  2. 2007年1月17日,香港大学白杰瑞(Gerard A. Postiglione)教授到研究中心访问并做“Hong Kong Higher Educ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Setting a Research Agenda ”报告。

  3. 2007年3月28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泰勒教授(Prof. John Taylor)到研究中心访问交流并做关于欧洲高等教育历史与发展方面的报告。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4月10日

Previous: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第二期工作简报(总第三十八期)
Next: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第四期工作简报(总第二十四期)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