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4日下午,“福建省高校‘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题研习班”结业仪式举行,由福建省高等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为期两天的研修活动圆满结束,93位参训学员获得结业证书。
培训班围绕“聚力‘十五五’新布局,淬炼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内核”这一主题,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开展专题授课和经验分享,并开展分组研讨,共探新时代背景下福建高校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3月13日上午,福建省高等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与战略规划”为题,从“为什么要制定战略规划”“为什么可以制定战略规划”“战略规划主要做什么”“怎么做好战略规划”四个方面,系统阐释了高水平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中做好战略规划的重要性。他以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为例,阐述了科学的战略规划可以帮助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快速发展;指出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战略规划不仅是高校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更是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关于如何更好制定高校战略规划,他列举了华中科技大学、青岛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的典型案例,提出了具体建议。他特别强调,战略规划并非仅仅是学校领导层的任务,更需要全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只有形成集体意识、凝聚集体行动,才能真正推动学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3月13日下午,上海大学原副校长叶志明教授以“高校发展规划与大数据决策支撑”为题,为学员们深入讲解了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更好地服务高校规划制订与决策支撑。在谈及“高校发展规划的制定”时,首先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同时他认为高校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大学规划研究的成果以及同类高校的实践经验,紧密结合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与需求,规划编制中要遵循国家与地方“十五五”规划的使命与目标,制定办学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协调的战略规划。在“大数据分析决策支撑”部分,他结合上海高校大量具体数据分析案例,详细阐述了大数据在高校规划制定与战略决策中的应用价值。他指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必须不断提升高校的办学内涵、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用好大数据分析才能应对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高校学科与专业调整优化决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他强调,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规划制定中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3月14日上午,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处长、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颉研究员以“如何卓越,何以自强——高校十五五发展与改革之信口杂谈”为题,围绕“强国要求”“问题研判”“定位改革”“交叉学科”“学习革命”“成果转化”六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高校在“十五五”规划下的发展方向与改革路径。他认为高校应紧密关注国家战略需求,精准研判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明确自身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战略优势,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他以上海交通大学的交叉学科战略布局为例,阐述了战略规划的进阶思维,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阶段,要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功能定位,建立科学的资源配置与激励机制,推动特色化发展。他还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技转化的具体举措,包括构建“一门式”管理服务体系、设立技转专业硕士学位培养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以及优化技转人才职称晋升激励机制等。

3月14日下午,浙江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宣勇教授以“高校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为题,从新使命、新问题、新谋划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高校战略规划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宣教授首先介绍了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三条路径:升级体系功能、优化体系结构、激活体系要素。他剖析了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如“高分低能”“志大财小”“自我定义”等,阐述了战略规划对大学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谋划。他以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定位为例,介绍了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结构。他指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高校需在价值、特色、功能、内涵四个方面做出清晰定位与选择。学科发展是大学战略规划的起点和主线,决定了大学的“型”与“类”,因此优化学科布局、抓住战略机遇至关重要。他结合浙江农林大学、浙江外国语学院的实践案例,进一步强调了高校在战略规划中优化学科布局、明确发展重点的重要性。

结业仪式上,华侨大学李强老师、福建农林大学陈伟老师作为学员代表依次上台发言,总结了两天培训学习的收获和心得,分享了小组讨论的成果,并表达了对主办单位及授课教师的感谢。班主任肖桐老师回顾总结了研习班的精彩内容,他希望学员们以此为起点,在实践中继续深入思考和研习,为科学制定“十五五”时期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推动福建高校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图文:康婕、梁天林、任柯蒙、朱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