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4日-5日,厦门大学阳光明媚,喜气祥和。在西校门、大南门高高拉起的横幅上,在芙蓉湖畔科艺中心立起的巨大标牌上,在学校校园网和微信平台上,一行金色的大字“潘懋元教授从教85周年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格外醒目。这里正在召开庆祝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奠基人和开拓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厦门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百岁华诞及从教85周年大会,同时举办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高峰论坛。来自教育部、民盟中央、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有关省市教育厅(局)、部分高校的领导和专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数十家高校知名学者,厦门大学校领导及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干部代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全体师生及全国各地校友4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庆贺潘懋元教授百岁华诞暨从教85周年,共同研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中国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朱之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周远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教育部直属高校办公室主任吴岩,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林宝金,厦门市政府副市长国桂荣,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彦等领导及专家出席庆典和论坛。庆祝大会由厦门大学校长张荣教授主持。
庆典仪式上,与会领导和专家相继致辞,表达对潘懋元教授崇高敬意和由衷祝福。张彥书记在代表厦门大学致词中,向与会领导和嘉宾介绍了潘懋元先生从教85年来在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诸方面取得的非凡成就及做出的杰出贡献。
林蕙青同志致词中转达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对潘懋元先生从教85周年和百岁华诞的衷心祝贺和美好祝福,对潘先生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鲁昕、朱之文、李家俊、林宝金等领导在致词中表示,潘懋元教授是享誉中外的著名教育家,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丰富和促进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执教85年来,潘懋元教授乐育英オ,为人师表,桃李天下,为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教育实践者树立了典范。潘懋元教授一手创建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重镇和理论高地,中国高等教育政策与决策的重要智库。潘懋元教授的情操风范与嘉言懿行彰显了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楷模,令人尊敬和爱戴。
校友代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刘华东教授,教师代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邬大光教授,学生代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郑雅倩同学相继发言,表达了感念师恩,立志追随潘懋元先生献身高等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
庆典仪式上,举行了《潘懋元文集》(修订版)首发式和“潘懋元高等教育基金”捐献仪式。《潘懋元文集》(修订版)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再版,共9卷11册,计550余万字,收录了潘懋元教授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发表的主要著作、论文、书序、书信以及学术年谱,全面系统地反应了潘懋元教授的教育思想和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潘懋元高等教育基金”由厦门大学设立,主要用于奖励和资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优秀师生,今后将逐步拓展到全国高等教育学科。基金设立以来,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潘先生本人已多次捐款,今天在他百岁生日之际,再次为基金捐献人民币100万元!

简短而热烈的庆典之后,举行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百岁的潘懋元教授首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今天、明天、后天”的开场报告。他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已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依然任重道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扎根中国大地,推进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能力与水平,同时,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论坛共收到论文54篇,由林蕙青、周远清、林建华、李家俊、吴岩等领导,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石中英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共20人作大会主题报告。主要聚焦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
一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和政策选择。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会长鲁昕教授、民盟中央副主席徐辉教授、教育部原副部长林蕙青教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教授、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等在报告中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入普及化时代,多元化、有特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为此,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瞄准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全面变革的形塑影响、完善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体系、加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评估建设、实现“政府-市场-大学”联动协同、加快高等教育多样化进程,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提供政策助力。
二是学习革命、质量革命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周远清教授、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教授、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石中英教授、浙江大学高教所所长、长江学者眭依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刘宝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卢晓中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院长陈廷柱教授、复旦大学高教所陆一副教授等指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研究支撑,把握好大学与政府、市场之间关系的平衡,注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遵循学科发展逻辑建设二级学院,把握大学内部治理体系创新,提升中国教育软实力,切实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使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中国道路走得行稳致远。
三是潘懋元高等教育思想与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前院长、长江学者张应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原院长胡建华教授等指出,潘懋元先生具有奋斗不息、与时俱进、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世界,提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对高等教育研究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应用型高等教育思想也为应用型高校办学实践注入了理论活力。面对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等主要趋势,以潘懋元先生为首的高等教育学人将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扮演更为关键的角色、发挥更大的作用。


厦门大学原副校长、教育研究院邬大光教授为本次论坛做了总结。他深情回顾了潘懋元先生对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提出了深入研究潘懋元先生教育思想与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应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人的共同使命。

潘懋元教授1920年8月4日生于广东汕头,15岁起开始做代课教师,1941年考入国立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先后做过小学老师、中学教导处主任、大学教务处长和副校长。潘懋元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活动家、高等教育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军人物,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潘懋元教授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

潘懋元先生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著作,主编中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教材,开办了中国第一个高等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建立了第一个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他积极倡立和参与筹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扶持多所兄弟高校建立了高等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理论走向世界。
潘懋元教授视学术为生命,矢志不渝,百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坚守教学科研第一线,是中国年龄最大的授课教师。潘懋元教授迄今已发表6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著作(含独著、主编、参编等)70多部。他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覆盖整个高等教育领域,在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学校教学、大众化高等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等各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论述,提出独到理论见解。尤其是他提炼、总结和概括出的“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教育学理论,而且对高等教育政策和决策科学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
受疫情影响,此次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除厦门大学主会场外,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15个省市设立了线上分会场,参会人员总计约1200人次,在线观看人数近39万人次。此次论坛的召开,是研究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及其新时代高等教育理论建设的又一集中展现,将进一步挖掘潘懋元先生宏大精深的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弘扬潘懋元先生追求真理、献身教育、忠诚奉献、爱生如子的教育家精神,对推进高等教育学科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构建高等教育“中国学派”,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文/陈斌、赵祥辉 图/庄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