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会议

2024年南强青年学者论坛教育研究院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4-09-27  点击:[]

9月26日下午,2024年南强青年学者论坛教育研究院分论坛在黄宜弘楼502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了荷兰乌得勒支大学胡媛媛博士、香港大学朱柯锦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谢正立博士后、英国剑桥大学徐超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孙艳丽博士5位青年学者作学术报告。论坛由我院党委书记刘振天教授主持,别敦荣院长、邬大光教授等学院教师和部分研究生代表到场参加。

别敦荣教授对来自世界各地参加论坛的青年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本次论坛为各位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展示学术研究成果和才华的机会,在场师生将与各位青年学者共同探讨问题、增进了解。他向与会学者介绍了教育研究院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学科发展历史与强劲的办学实力,用“一城一楼一将军,一山一海一神仙”生动概括了教研院的特色。他指出,厦门大学的教育学科不仅要考虑学科发展,还要服务于学校、社会和国家需要,他热忱欢迎四海英才加盟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为高等教育学科和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中,5位青年学者纷纷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介绍研究现状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胡媛媛作了题为《教育游戏是否促进以及怎样促进化学学习》的报告,在四个子研究中,她分别运用了认知负荷、成就目标、情绪传递等理论,从认知、动机、情绪三个角度探索教育游戏对参与化学学习的学生的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果,她对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育游戏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朱柯锦分享的报告是《解读中国在东南亚的高等教育参与机制——新朝贡体系的视角是否可行?》。她期望通过“新朝贡体系视角”这一本土的历史哲学的眼光来向国际重新解读我国对外影响力机制的提升。“新朝贡体系视角”是将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和当代的政策进行平行的对比,其核心是朝贡体系。她借助新朝贡体系的框架,结合实证数据解答了“中国在东南亚的高等教育参与到底映射出怎样的中国对外输出影响力的作用机制?”“新朝贡体系的理论分析效用到底如何?”等问题。

谢正立进行了《融合教育教师工作动机研究》的报告,从研究背景、工作动机及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结果汇总三个部分进行了分享。她开展了以个体为中心的教师工作动机研究,指出融合教育教师动机类型分为低动机型、意义寻求型和深度内化型,教师的教龄和在职培训显著影响了动机类别的划分,教龄越长和接受过融合教育在职培训的教师更容易被划分为意义寻求型和深度内化型,学习政策和校长支持是区分低动机型和意义寻求型教师的重要因素,而专业支持和家校合作是区分意义寻求型和深度内化型教师的主要因素。

徐超以《教育技术对于教师学习的影响》为主题,探讨了线上培训项目对于中国乡村教师自我学习的辅助作用。他基于线上实践社群理论视角分析“双师课堂”对于教师学习的影响,发现乡村教师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在学习新教学法和提升学科相关知识方面。在学习社群中,虽然双方教师的共同参与仍存在一定挑战,需要行政或政策方面的强力干预。此外,他介绍了自己对中国教师的学习模式的深入研究,并指出了研究呈现出的几个突出发现。

孙艳丽作了题为《工作世界变革何以驱动高等教育转型》的报告,她指出工作世界变革实质上是对“工作”和“工作世界”两个概念与工作世界变革群像的说明,而高等教育转型本质上是对“高等教育”与“转型”两个概念以及高等教育转型设想的说明。她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去向、薪酬和高校专业设置四个角度分析了工作时间变革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为何需要转型、转型的主要特征、持续转型之于工作世界的重要性。最后,她阐述了高等教育系统重构面临的三个困境,认为应当通过环境开放、认知转变和结构更新来应对。

与会教师围绕青年学者的报告内容,从理论基础、涵义辨析、研究方法、研究规划等维度与青年学者深入探讨交流。此次分论坛是厦门大学南强青年学者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院加强人才引进的重要举措,为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提供交流平台的同时,也为学者们了解厦大、加盟厦大提供了支持和帮助。

(文字:夏凡婷 图片:赖淑宁)

上一条:高等教育研究博士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条:学科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