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会议

学科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2024-07-19  点击:[]

2024年7月16-18日,“学科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高原教育可持续发展论坛”在青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青海师范大学、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主办,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青海分中心和高原教育研究领域团队承办。中心主任刘振天书记、别敦荣教授带领师生代表二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刘振天书记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厦门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山海携手,再结硕果。2023年,厦门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共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青海分中心,此次会议是双方进行深层次合作的重要体现。厦门大学教育学作为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将不遗余力与青海师范大学合作,加强教育学科建设。

刘振天、别敦荣、赵婷婷、覃红霞、王树涛等作论坛大会报告。刘振天以《二元结构与身份标识:高校分类体系的难点与破解》为题,论述了高校在社会声望、基础设施、办学条件和公众评价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二元格局和身份标识干扰。建议在高等教育布局发展中,从效率优先向公平为本转变,分赛道建立资助和拨款体系,建立分类评价与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分类考试招生政策,破解二元结构与身份标识。别敦荣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中国模式与西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策略》为题,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向中高级阶段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议应当健全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举办西部高等教育的体制,优化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合理均衡布局,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强政策调控东西部联合办学,全面提升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能力。赵婷婷以《面向新产业革命的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为题,论述了在新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革命进程中,显现出涉及技术领域多和渗透性强等特征,建议地方应用型高校结合地方发展和学校实际,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不断优化设计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覃红霞以《公平、质量与服务:大学和中学如何评价高考选拔机制》为题,研究发现改革期望对新高考改革满意度影响最大的中介变量是发展期望,最小的是选才期望,这与过去人们更加关注高考选拔性功能的传统认知不同。未来新高考改革一方面需要促进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需要逐步淡化应试色彩,更多地赋予新高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作用,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王树涛以《社会资本影响教育获得的四种范式》为题,从网络资源理论与教育获得、社会闭合理论与教育获得、群体资源理论与教育获得、宏观社会资本理论与教育获得等方面开展了论述,提出系统化探讨社会资本影响教育获得的范式、用人类发展生态系统理论统筹相关研究、关注学生教育获得的主体性和建构性、进一步发掘教育获得。

在硕博士生分论坛中,我院2022级博士生胡艳婷,2023级博士生李婧芸、汪晨、崔世杰,2022级硕士生苗玉伟参与圆桌讨论。五位研究生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教育发展需求,对自己所研究问题作了专题交流分享,展示了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的精神风貌。

在闭幕式上,别敦荣用“高、深、新”三个字总结了本次会议的特点。他认为本次会议不仅办会地点海拔高,而且会议内容水平高;专家报告有深度,参会人员思想碰撞有深度;明确提出建设高原教育学学科新概念,就该学科研究领域展开了探讨,对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次会议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学科建设与地方高校发展”为主题,聚焦学科建设与自主知识体系、学位点布局与资源配置、学科建设与政策供给、数字化赋能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与跨区域合作、学科建设的国际比较等核心议题,进行了为期3天的深入交流和研讨,为高原地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和思路,达成了诸多共识。这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盛宴、合作交流的契机,更是推动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促进东西部高等教育交流与可持续进步的重要里程碑。

(文字:崔世杰、王玉梅)

上一条:2024年南强青年学者论坛教育研究院分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条:数字化与大学教学创新改革学术活动成功举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