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副教授黄福涛博士回院做学术报告
3月24日,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副教授黄福涛博士到我院作学术报告。黄福涛博士是我院与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毕业后曾在我院工作五年。
24日上午,黄福涛博士在院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历史与比较的视角”的学术报告,“通识教育”始终是国内国际高等教育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黄博士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四个主要部分以及结论。首先是“有关通识教育的相关概念”。这一部分涉及了一些与“通识教育”比较接近的概念,包括了“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等,黄博士认为这些概念都与通识教育有一定的联系,属于近似概念。
黄博士接着从历史的视角分析了“通识教育”概念的演变过程。起初是由古罗马时代伟大的哲学家西塞罗提出的“Cultura Animi”(拉丁语,直译为“灵魂的耕作”,意为“精神的教化”)演化而来的Liberal Arts(自由教育),其中包含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所提倡的“七艺”。到了中世纪,这一概念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作为“神学、法学和医学”等专业教育的基础的“自由教育”。14世纪之后,演变为人文主义教育;在18世纪的德国和法国,演变为新人文主义运动。
黄博士还从比较的视角分析了19世纪以来,法国、苏联、英国、美国和日本的“通识教育”简要发展状况,并就美国和日本的情况做了具体的分析。黄博士把美国本科课程结构分为两大主要类型,文理学院和专业学院(另有混合型)。黄博士以哈佛的文理学院(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为例,详细介绍了文理学院的情况和哈佛大学最新的包括“核心课程”在内的本科课程改革动向。黄博士认为日本的自1991年以来的本科课程类型包括了“两段式”、“核心课程”(复合式)和“楔型”三大类,并以广岛大学为例,从主攻科目、副修科目和特定科目三种科目排列出了五种类型的本科教育模式,详细介绍了“教养教育”(即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将“教养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各个阶段,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黄博士还介绍了广岛大学即将开展的课程改革的情况。
第三部分是关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黄博士首先界定了“通识教育”的四项基本内容,包括培养“人格完善与合格公民”等。接着分析了“通识教育”包含的五种主要类型,即“分离独立型”、“预备――基础型”、“补充――辅助型”、“交叉进行型”和“融合型”,并对这五种类型从历史的视角进行了分析。
黄博士还专门就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本科课程科目改革情况,结合部分学校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的“通识教育”具有专业教育的补充和辅助的特征。黄博士还提出了几个值得进一步分析和研讨的课题。
在随后进行的讨论阶段,潘先生、范怡红、谭继镛、杨广云、乔连全等老师分别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同学们也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黄博士一一给予回应,整场报告长达两个半之久,最后我院师生以热烈的掌声向黄博士表示感谢。
教育研究院 陈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