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会议

两岸交流 一苇可航――第六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欢迎辞

2009-10-28 张仕婧 点击:[]

两岸交流  一苇可航
――第六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欢迎辞
刘海峰


尊敬的周远清会长、杨国赐会长、潘懋元先生、杨德广理事长,各位来宾、各位代表、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以“两岸互动新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为主题的“第六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顺利召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全体师生,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世间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匀速,而是呈周期性或阶段性变化的。台海两岸的交流也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有时甚至是进一步、退两步。不过从长远的趋势来看,两岸经济和文化的往来总是越来越频繁。特别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高等教育的交流逐渐进入一个良性互动的新阶段。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今年下半年以来,两岸学术会议频繁举行,我所知道就有5个研讨会。本学中旬,也就是10月16-19日,我还参加了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育史研究论坛”。而今天在我们厦门大学举办的“第六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是由政治大学发起,为两岸高教研究界高度关注和重视的一个系列研讨会。1998年1月,也就是在厦门大学这个会场,我们召开了两岸大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当时,两岸高教研究学者交流刚刚开始,还感到有点陌生。今天,我们在座的许多学者,已经成为经常往来的老朋友。
   诗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经•卫风•河广》)“一苇杭之”后来到《三国志》中演变为“一苇可杭”。“杭”今作“航”,即渡过去的意思。一苇是比喻小船,即小船如一片苇叶或一束苇叶。我觉得,目前的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便可以用“一苇可航”来形容。
   即使是在帆船时代的清朝,台湾海峡也不算太宽,难以阻隔两岸的往来。同属福建一省的闽台地区,梯航往来,常年不断,有从闽南移民过台湾去的民众,也有向慕科名到福州来应考的台湾举子。我在《福建教育史》一书中,便曾着力提到了台湾士子参加福建乡试的情况。“君看一片舟,出没风波里。”其时大自然的威力也曾起一定的阻隔作用,碧波万顷的大海在风云突变时也曾吞噬过不少生命,但许多举子不畏艰难险阻,渡海来闽参加福建乡试。在台湾建省之后,台湾的秀才还是要到福州乡试。甚至在日本占领台湾后,福建乡试还继续引起台湾舆论的关注,还有一些台湾士人冒险来大陆参加乡、会试。“闽在海中”,相当长的时期中,台海实际上只是福建省的内海。
   然而,一苇可航的台湾海峡,在20世纪中一度成为多少人无法跨越的人为天堑。记得1977年我考上厦门大学以后,在校园尤其是滨海一带,经常可以听到国民党占据的大担岛飘过来邓丽君柔情蜜意的歌声,还有大多以“共军弟兄们”为开头的广播喊话。但大担、二担和金门等岛屿对我们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而且,在读本科的时候,我们这些厦大学生都算是基干民兵,也还须轮流在夜晚到海边实弹荷枪执勤,以防止对岸的特务(“水鬼”)游过来。不时还能听到对方发射宣传弹的炮声,有时校园上空会高高飘过一两个挂着传单包裹的气球。对厦大学子而言,台湾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对我来说,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神秘天地,因为我那从黄埔军校十七期毕业的二舅就在台湾军界任职,当时我根本不敢想象还有一天能够见到从未谋面的他。
   谁曾料想天地翻覆,90年代以后,不仅我的二舅回到福建永定家乡定居终老,我的博士论文《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甚至于1991年在台北由文津出版社出版。近年来,两岸往来日益频密,尽管申请手续烦琐,我还是曾经7次赴台参加学术会议或作研究交流。金门与厦门更是开放了“小三通”,遇到元宵等节日,两门之间还同放焰火,大家可以“隔岸观火”。厦门大学已有许多台湾来的学生就读。遥想当年,一切恍若隔世。
   或许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使然,或许是受教育发展规律的制约,两岸高等教育的发展颇多类似之处。例如,虽然大陆和台湾以往互为隔绝,政治制度迥异,经济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却殊途同归,不约而同地于20世纪50年代初在世界上率先走上大学统一招考之路,建立基本相同的招生考试制度。尽管历经多次改革,现今两岸在考试领导中小学教育方面的问题还基本相似。
   近年来,台湾的大学联合系统与整合计划,与大陆的院校合并雷同;两岸大学急速扩张,普遍开展的评鉴或评估,大学追求在SCI、SSCI、CSSCI(或TSSCI)等刊物发表论文,也颇类似。台湾教育当局近年来推行的“卓越计划”,类似于大陆的“211工程”和“行动计划”,也就是从经费等方面重点支持部分著名大学、研究机构或研究项目。所谓“五年五百亿”支持建设一流大学的计划,也受到大陆“985工程”的触动。两岸师范院校的升格和综合化趋势,也如出一辙。今天,我们坐在一起交流研讨两岸高等教育问题,切磋琢磨,一定能得出许多新见,为两岸高等教育改革出谋划策。
   台海泱泱,源远流长。近年来,两岸的交流虽然一波三折,不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从长远看,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总是朝民众所期盼的方向发展。但望跃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河段之后,逐渐进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境界,我也衷心祈愿未来两岸高等教育能够加强交流,和衷共济,一起走向繁荣的明天。祝各位代表在研讨会期间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收获多多!
   谢谢各位!




上一条:第六届两岸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隆重开幕
下一条:王洪才教授赴澳门参加“2009中国继续教育学术研讨会”及“2009年华人社会的教育发展系列研讨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