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重大项目研究进展
重大项目之一:大学生学习质量调查研究
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该项目正结题中。
重大项目之二: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中国大学模式探索
项目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该项目目前正处于工作扫尾阶段,有一批论文正在修改和发表中。主题报告已经提交鉴定,同时正在催促签约出版社加紧出版工作,争取在结题规定时间内正式出版发行。另,项目负责人王洪才教授多次接受《环球时报》英文版关于教育热点问题采访,并接受《上海社会科学》约稿谈《论中国大学模式问题》。
重大项目之三: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
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
该项目目前正在修改、整理书稿,一批论文正在发表,预计2014年底可结题。项目负责人武毅英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案例研究》已完成4篇 CSSCI来源期刊论文,书稿已基本完成,2014年初即可结题。
重大项目之四: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招生考试研究
项目负责人:张亚群教授
本项目顺利进行。12月,项目负责人张亚群教授指导完成博士论文1篇(肖玮萍《中国近代大学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研究——通识教育的视角》),该文为项目负责人张亚群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批准号BAA100015)的研究成果。本阶段,项目负责人张亚群教授发表以基地为署名单位的论文3篇,参加学术研讨会5次,接受中央媒体及国内其他媒体,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采访共6次。
重大项目之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研究
项目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重大项目《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建设与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目前正按原课题计划进行。本阶段项目组分别到河南、山东等地相关高校进行实地调研,整理并写出分专题调研报告,撰写学术论文2篇。
重大项目之六:中国科举通史
项目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该项目于今年6月正式批准立项,目前落实了分工,六位作者分头进行断代科举史的大纲撰写。目前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重大项目之七:世界一流大学多样化招生政策研究
项目负责人:郑若玲教授
6月,该项目正式被批准为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目前正在进行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基地负责人郑若玲教授从2013年8月至今在美国维克森林大学访学,为该校社会学系师生做学术报告1次。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
项目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该项目进展顺利,围绕该项课题撰写出的2011年度《“211工程”大学本科人才质量分析报告》已经提交给教育部,2011年度《“985工程”大学本科人才质量分析报告》即将定稿。作为课题主要成果的《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基于“985”高校大学生学习经验的调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美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三本书稿基本成稿。
主办学术讲座
(1)10月21日,英国赫尔大学副校长Ian Robert Pashby 教授为本中心师生做题为“Developments in Transnational Education”的报告。 Ian Robert Pashby 校长首先从跨国教育的发展讲起,分别介绍了跨国教育的动力、模式、质量风险和成本风险的情况。接下来分别从人口结构和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以及2020年的未来发展趋势,认为到2020年左右,中国仍是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而且与2011年相比,2020年许多国家留学需求仍在大幅增长。最后,Ian Robert Pashby 校长重点从当地的体制及教师、学生的期待等方面分享了其在参与海外办分校过程中的办学经验。
(2)11月18日,台湾亚洲大学杨国赐教授和台湾淡江大学杨莹教授受中心邀请,分别做题为《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台湾经验的分享》及《台湾教学卓越计划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影响途径》的厦大高教讲座。杨国赐教授着重教师教育理论体系的构架和解读,为我们展现了台湾教师教育发展理论的发展状况;杨莹教授侧重于讲台湾教学卓越计划的实施情况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3)12月8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教授为我中心全体师生做一场题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机制分析:一个制度学的解释》的厦大高教讲座。报告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分权化趋势的形成,提出了地方政府的竞争性行为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主要原因这一研究假设,并通过大量定量分析和实证研究验证了假设的合理性。
(4)12月9日,受中心邀请,西南大学谢长法教授为我中心全体师生做一场题为《民国学人的学术精神追求》的厦大高教讲座。谢教授的讲解既从宏观角度描述了民国学人的学术风貌,又从微观角度细致剖析了民国学人的学术精神。其中,谈到“淡泊自甘:孜孜尽瘁于学术”。
(5)12月15日,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为我中心师生做一场题为“我们应该在大学学什么”的厦大高教讲座。作为一名成功的学者和管理者,谢教授特别强调了视野和境界的重要性。他指出:不同层次的大学在知识上其实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它为同学提供的视野和境界是不一样的。一个人能不能成功,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很多地在于他的视野和境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有意识的培养。其次,他还以一个生动的、关于恋爱的例子来讲述如何培养对知识和学习的情感,要求我们学习要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方法论。
中心人员参加学术会议
10月7-10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两岸清华大学学术研讨会”,与两岸清华学者进行了教育领域的学术交流。
10月8-9日,王洪才教授参加在天津大学举办的“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高层论坛,并提交论文《论大学之道与大学精神》。
10月9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厦门大学召开的“两岸妇女/性别理论研究” 学者座谈会,提交论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10月11-13日,别敦荣教授带领我中心教育博士参加在重庆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博士论坛。
10月28-30日,受龙岩学院邀请,武毅英教授为该校师生做了一场题为“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的学术报告。
10月27-28日,王洪才教授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20周年庆典,并提交论文《论高等教育适应论及其超越》。
11月1-3日,别敦荣教授参加“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圆桌会议”,并提交论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政策选择》。
11月1-3日,潘懋元先生、邬大光教授、史秋衡教授等参加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的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博士生分论坛。
11月1-4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厦门大学举办的“第四届台湾研究新跨越学术研讨会暨两岸双甲子文化论坛”,提交论文《闽台高教资源的整合与互补——基于要素禀赋的视角》。
11月5-7日,别敦荣教授参加“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并提交论文《大学教学方法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11月8日,潘懋元先生参加了由嘉应学院承办的“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师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并做题为《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内涵、方式、动力》的主旨发言。
11月16-18日,应台湾政治大学教育学院邀请,刘海峰教授赴台湾出席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教育领导人论坛”。
11月20-22日,刘海峰教授和张亚群教授等出席了“第十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作了题为《江南贡院的命运》和《科举文化盛衰与贡院命运》的报告。
11月24-12月1日,别敦荣赴南非参加“中国——南非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提交论文《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
11月16-17日,史秋衡教授、别敦荣教授、王洪才教授、武毅英教授带领我院四位博士生参加台湾中山大学、广州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三校组织的“山海论坛”,并提交相关论文。
11月29日,潘懋元先生带领中心25名博士生前往泉州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参观调研,并参加了泉州理工职业学院举办的民办高校战略发展研讨会。
12月6-7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福州召开的《小康建设与妇女发展》研讨会。
12月15日,武毅英教授参加在厦门大学召开的高校协作组会议“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社会责任:高校智库建议”。
12月19日,刘海峰教授在北京理工大学作一场题为《大学章程与教授治学的历史记忆》的专题讲座。
12月27日,史秋衡教授率课题组成员赴台进行为其8天的调研,为课题“台厦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合作模式研究”搜集资料、探讨合作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