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心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一)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一: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
从2000年开始,本方向着重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进行了研究。现课题已完成,已进入结题程序阶段。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也即将出版。
(二)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二: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本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了结题阶段。在高等教育体制研究总报告中,已形成了以第一篇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第二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第三篇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研究成果。作为课题成果的专著已完成,进入出版阶段。
(三)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课题研究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该课题也已进入了结题环节,数十万字的课题结题报告已经形成。“985”二期相关课题研究将从各具体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出发,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大众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四)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四: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由刘海峰教授主持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自2001年12月开始研究,目前已接近完成。今年来,取得的进展主要有:
1.2005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课题组负责人刘海峰教授等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起草“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研究专题之六――高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初稿,为国家高考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2005年5月15―17日,刘海峰教授应邀到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合作研究,共建研究实习基地。今后每年选派研究生参加其高考录取工作,以了解招生工作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刘清华博士还为天津市草拟高考改革初步方案。
3.覃红霞的博士学位论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已于2005年6月通过答辩。
4.课题组成员今年已发表论文主要有:
1)高考改革何去何从, 刘海峰,《教育研究》, 2005年第3期
2)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张亚群,《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3)高考改革必须凸现公平,郑若玲,《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4)重评科举制度,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5)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郑若玲,《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论高考的教育功能, 郑若玲,《教育导刊》2005年第1期
7)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刘海峰,《中国考试》2005年1月,上半月刊研究版。
8)为科举平反, 刘海峰,《书屋》, 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8期转载
9)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刘海峰,《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4月号下半月
10)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刘海峰,《考试研究》,2005年第1期创刊号
11)高考改革首重公平,刘海峰,《光明日报》2005年6月22日第5版
12)高考改革观点述评,张亚群,《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6期。
(五)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五: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课题正按计划进行。课题负责人正结合从事实际高校领导工作的实践和经验,通过理论与实际相互对照,深入思考中国高校的内部管理问题。2005年上半年,以负责人为主的课题组发表了数篇论文,并继续进行成果专著的撰写工作。其中发表的论文有:1.李泽�、唐拥华:"关于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若干问题的探讨",《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2.李泽�、姚加惠:“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拟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同时专著《科学与民主: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的撰写情况是:第一章 绪论 (李泽�);第二章 定义的视角:现代管理及大学内部管理的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朱仁显、李国强);第三章 国际的视角: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 (李泽�);第四章 规范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应有之义 (李斌琴);第五章 决策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重要问题 (林培锦);第六章 学术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 (周川、徐花萍);第七章 教师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举措 (刘士民);第八章 职员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制度 (罗艳华) ;第九章 学生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黄伟达);第十章 “巨型大学”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现象[上](姚加惠);第十一章 “巨型大学”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现象[下] (朱景坤);第十二章 思考与展望 (李泽�)。本课题成果的专著形式(已形成初稿),争取在今年底最迟明年初结题并正式出版。
(六)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六: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课题研究正顺利地进行中。课题研究预计形成研究报告及专著,其重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第二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第三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第四部分,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第五部分,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第六部分,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预计2005年上半年完成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进行全面修改、论证。
课题组在近期研究中,从21世纪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出发,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以科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将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融入到人才发展战略之中,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二、研究中心对成立以来的建设成果和建设经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总结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目标是,以建成能够组织重大攻关、能够产出大量重大科研成果的高等教育研究基地为目标,努力成为本学科高素质的一流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培训基地,成为国外了解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窗口,成为参与国际学术对话的学术交流基地,同时也成为教育部制定高教改革决策的思想库和信息咨询服务基地。
其中,在制度建设和管理创新方面,研究中心实现了下列举措:第一,完善研究中心实体性结构,实行课题组研究人员聘任制和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公开招标、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第二,激活科研机制,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奖励制度。对科研人员出版著作、在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提交咨询报告实行奖励。中心专职科研人员人均科研课题数、人均经费数、人均获奖数、人均发表权威刊物论文数几年来一直在厦门大学文科系所中排名领先。 第三,实行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基地主任负责制。主任负责公开招聘专兼职研究人员,集体讨论协调组织课题研究与负责经费分配,保证基地良性运行、永续发展。还建立了基地主任定期向校长汇报基地建设情况并就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共商解决办法的机制。第四,注重日常工作管理,选配行政与图书管理人员并进行业务培训。实行聘任合同制,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提高和扩大服务科研工作的质量和范围。第五,研究中心在许可范围内不断调整经费重点,既重视硬件投入,又逐步加大对外文图书资料、刊物建设、出版资助、国际学术交流等软件项目的投入。
在科研活动的开展方面。中心兼顾学术性与应用性,先后承担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和2项重大攻关课题。科研经费增长迅速,纵向经费由建设前的20余万元,累计增加到2003年的240余万元(增加了10倍多),2003-2004年度又新增国家、部省课题8项,科研经费增加约70万元;横向经费由建设前13万元累计增加到40余万元(增加195%)。17项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包括2项中国高校人文社科奖。在C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70篇,SSCI收录刊物上发表2篇,出版著作8部。中心咨询服务层次与水平逐步提高,主动承担实际工作部门的应用研究课题,吸收实际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合作研究,先后为教育部高教司、规划司、教育部港澳台办公室、福建省教育厅以及其他地方政府部门提供10余项高质量的咨询性研究。科研人员综合研究重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获得提高,中心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教育决策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之一。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2001年新增课程与教学论、比较高等教育、教育史3个硕士点。2003年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2001年在第2次国家级重点学科评审中,以中心为依托的“高等教育学”获得整个教育学一级学科中第2高分的好成绩,免予答辩再次被评为国内唯一的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以本中心为基础的厦门大学教育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排名第五。2004年以中心为依托的“985” 二期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获批成立。
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中心设立以来已有34名博士,48名硕士毕业,目前在学的有博士生67人,硕士生79人。目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方向设置合理,结构适当。招生规模及博士生比例逐步扩大,博士毕业生多就职于重点高校高教研究机构。2003年10月,经国家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教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高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后。中心积极引进各学科专业急需人才,科研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人员从16人增至22人(增加38%),其中教授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增加10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由6人增加到15人(增加150%),博士生导师由4人增加到6人(增加50%)。1人次被评选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人次获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从校外引进教授2人,从国外引进博士1人。
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方面。中心通过经费支持等举措积极推动研究人员赴国外进行长期和短期的学术交流以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积极邀请海外学者前来访问和讲学,先后派出18人次到美国、日本、荷兰、英国、澳大利亚、挪威、新加坡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访问,有13人次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已有10多位知名外籍专家先后来访。业已成功召开了“公平与效率”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系列的国际学术会议,2005年9月即将召开“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心正积极寻求与挪威、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进行高层次合作研究及联合办学。
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中心着力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前后共投入60余万元(初期建设另投入50余万元)用于硬件购置、网络建设、维护保养、人员培训等。中心拥有建国前深厚的教育图书积累,购进了国内所有重要的教育类著作,订购了所有重要的教育类刊物,购买及获赠了一大批国外书刊,形成当前国内本学科最为丰富的资料收藏。图书资料管理实现了校内网络化和全国性馆际交流。2001年起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出版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月刊。中心网站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配套中英文信息资源更新及时、不断充实。现正着手吸收国外人员、经验进行“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数据库”建设及升级工作。
三、研究人员上半年主要CSSCI论文成果
1.刘海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2.刘海峰:《重评科举制度》,《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刘海峰:《为科举平反》,《书屋》,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8期转载
4.刘海峰:《高考改革首重公平》,《光明日报》2005年6月22日第5版
5.郑若玲:《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2期;《新华文摘》05.11论点摘编
6.郑若玲:《高考改革必须凸现公平》,《教育研究》2005年3期
7.张亚群:《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8.张亚群:《科举史:教育史学科的学术增长点》,《教育评论》2005年第2期。
9.张亚群:《诚信考试的保障机制》,《光明日报》2005年5月25日第5版。
10.武毅英:《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增长的实证分析》,《江苏高教》2005年4期
四、其它成果
1.刘海峰:《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中国考试》2005年1月上半月刊研究版。
2.刘海峰:《追求卓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回应》,台北:高等教育出版中心,2005年1月。
3.刘海峰:《“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
4.刘海峰:《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4月号下半月
5.刘海峰:《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考试研究》2005年第1期创刊号
6.李泽�、唐拥华:《关于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若干问题的探讨》,《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
7.郑若玲:《论高考的教育功能》,《教育导刊》2005.1 《高等教育》人大复印
8.郑若玲:《废科举的教育影响》,《复旦教育论坛》2005.2 《高等教育》人大复印,05.5
9.史秋衡:《学术创新的气氛与制度要素》,《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0.史秋衡、刘文华:《台港澳私立高校评估与质量保障调研报告”》,《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2期
11.张亚群:《废科举与近代学校考试制度的创立》,《中国考试》(理论研究版,上半月刊)2005年第1期
12.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书屋》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转摘。
13.张亚群:《科举文化:“科举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4.张亚群:《百年之际话科举》,《复旦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
15.张亚群:《留学教育与中国近代大学的定型――以1920年前后三所国立大学改革为例》,载田正平等主编《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16.张亚群:《成人高考改革的三种模式辨析》(第二作者)《考试研究》2005年第1期。
17.张亚群:《如何确保高科技条件下的高考安全》(第一作者,访谈),《光明日报》2005年6月8日第7版。
18.张亚群:《高考改革观点述评》(第一作者),《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6期。
19.张亚群:《从单独招考到统一招考――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变革的启示》,《中国教师》2005年第6期。
20.张亚群:《郭秉文的大学理念及其实践探析》(第一作者),《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1.张亚群:《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
22.史秋衡、余舰等著:《高等教育评估》,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23. 武毅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增长相互关系之定量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6期
24. 武毅英:《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的得与失》,《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2期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5年7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