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工作简报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二期成果简报(总第十期)

2016-04-11 张仕婧 点击:[]

  研究中心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一)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一: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

  从2000年开始,本方向着重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进行了研究。现课题已完成。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也即将出版。

  (二)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二: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本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各项研究工作。作为课题成果的专著已完成写作修改工作,即将付诸出版。

  (三)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课题研究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该课题也已进入了结题环节,数十万字的课题结题报告和专著初稿已经形成。“985”二期相关课题研究将从各具体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出发,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大众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四)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由刘海峰教授主持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今年来课题组成员今年已发表论文多篇。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各类高考改革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例如2005年11月15-16日到天津出席高考改革高层论坛,做了《高考改革中的统独之争》的报告。

  (五)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五: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完成基地课题的中期检查。文科基地重大项目《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已完成了各章的初稿。从各章初稿来看,观点明确、结构较为严谨、行文较流畅,基本上较好地研究了“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目前的工作主要围绕着统稿任务进行,有望于2006年结题、申请鉴定。

  (六)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六: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完成基地课题“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与改革”的中期检查。

  课题研究已经接近完成,课题总的研究报告处于归纳、整理和完善阶段。课题研究正按计划形成研究报告及专著,其重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第二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第三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第四部分,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第五部分,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第六部分,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预计2006年上半年完成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进行全面修改、论证。课题组在近期研究中,从21世纪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出发,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以科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将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融入到人才发展战略之中,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七)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课题立项以来进展顺利。目前课题负责人已着手开展国内外调研工作,确保课题在2008年6月前顺利完成。课题组形成了若干阶段性成果。其中之一为专著《高等教育评估》。该书分别从哲学、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本质、评估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教育评估学的学科基础做了系统的探讨,从而致力于构建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家振兴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该书系统地分析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几种主要评估方式和途径,力图使评估方法体系更为完善和系统,并且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类型现状及各自对评估发展的实际需要,做了客观的分析,希望对各类院校的发展和分类评估有所指导。

  二、研究中心对建立以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

  根据教育部社政司的要求,高教研究中心系统总结了文科基地建立以来取得主要工作成绩,对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特色进行了典型归纳。总结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检验,更是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代表性著作有,《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潘懋元\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取得新突破\福建社科成果一等奖;《科举学导论》刘海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推动创建科举学新学科\福建社科成果一等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邬大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全面剖析中国高教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经验\福建高教研究成果二等奖;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谢作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揭示中国高教大众化发展规律\福建社科成果一等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入围。

  论文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与政策》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2001.6\对中国高教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的清晰梳理和深刻解析;《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刘海峰\中国社会科学2001.5\依据西方翔实史料的开创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特征与政府的责任》邬大光\教育研究2002.3\对中国高教大众化本质的深刻解析\福建社科成果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宏观调控模型研究》谢作栩\高等教育研究2004.6\数学模型在中国高教发展规划中的创新应用。

  咨询报告有,《2002年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大学联考对台湾学生来大陆就读的影响》(刘海峰等) 教育部港澳台办\2002年被采纳\预测台湾学生就读趋势,为大陆制定入学政策提供参考;《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建议》(邬大光等) 教育部财务司\2004年高教研究中心年度咨询报告经社政司转呈作为决策参考;《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宏观调控模型研究》(谢作栩) 教育部规划司\2003年高教研究中心年度咨询报告经社政司转呈作为决策参考;《入世后两岸互认学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李泽�等) 教育部港澳台办\2002年被采纳\为拓宽两岸合作渠道提供很有价值的参考。

  重要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有,“公平与效率”国际研讨会高教大众化过程中的公平与效率的协调问题研讨\厦门大学2002.9.25-9.28\促使学术界关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而关键的问题;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中华文化圈内高等教育改革重大热点问题研讨\厦门大学2003.12.21-12.24\中港合办\国际学者众多\将中华文化圈的崛起与高等教育发展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术会议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问题探讨\苏州大学2004.11.8-11.10\推动学术界关注中国社会正发生的深刻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矛盾问题及解决途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会科举百年纪念及科举学学科建设问题\厦门大学2005.9.2-9.4\吸引国内和海外学者反思科举制,推动创建科举学学科。

  重要国际学术人物来访有,2001.9日本知名学者天野裕夫教授来访讲学、驻所研究\;2003.12美国知名学者Altbach教授来访讲学;2003.12美国印地安那大学严文蕃教授来访讲学、驻所研究;2003.9-2004.9挪威奥斯陆大学Arild教授来访讲学、驻所研究。基地学者参加的重大活动有,2005.10潘懋元等\中欧高等教育对话会议研讨大学质量和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挪威等国;2005.7-8刘海峰\美国高等教育考察调研考察调研美国著名大学及交流\美国各地;2002.9-2003.6邬大光\富布莱特学者研究项目访问与合作研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等;2005.11谢作栩\中日高等教育学术会议研讨与讲学\日本东京、京都、大阪、名古屋等。

  三、研究人员下半年主要CSSCI论文成果

  1.刘海峰:《院校合并、升格与发展中的更名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谢作栩等:《家庭文化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

  3.史秋衡:《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高等教育研究》2005/12

  4.史秋衡:《美国政府在高校分层分类中的作用及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9

  5.史秋衡:《加强专业道德规范 深化高校师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5/15-16

  6.武毅英:《论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关系》,《教育发展研究》2005.7

  7.武毅英:《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江苏高 教》2005.4

  8.李泽�等:《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厦门大学学报》2005.5

  四、其它成果

  1.刘海峰:《科举在国外》,南方周末,2005年10月6日

  2.刘海峰:《科举制百年祭》,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4期

  3.刘海峰:《竞争,高考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7日

  4.谢作栩、王伟宜,:《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从科类、专业角度谈起》,《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4期

  5.谢作栩:《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应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社会科学报》2005年12月8日

  6.Xie Zuoxu, Huang Rongtan, Research on the Macro-regulation Model of China’s Mainland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Expansion, Arild Tjeldvoll etc. Higher Education Facing Globalization and Europeanization, Kauno technologijos universitetas,2005, pp.152-171

  7.武毅英:《公办高校创办二级学院的得与失----从无形资产的视角 》,《理工高教研究》2005.4

  8.武毅英:《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增长关系的定量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6

  9.张亚群:《废科举与学术转型――论清末科学教育的发展》,《东南学术》2005年4期

  10.张亚群:《科举评价:标准、视野与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期

  11.张亚群:《高考改革三问――兼答黄全愈教授》,《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版)2005年10月

  12.张亚群:《“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6期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6年1月9日

上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4年第四期工作简报(总第十六期)
下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第一期成果简报(总第九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