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工作简报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第一期成果简报(总第十一期)

2016-04-11 张仕婧 点击:[]

  一、 研究中心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2000年基地建立以来确定实施的各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中,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两项课题已圆满完成。其它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下: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课题研究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该课题也已进入了结题环节,数十万字的课题结题报告和专著初稿已经形成。“985”二期相关课题研究将从各具体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出发,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大众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目前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及模型量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指标统计方法的修订;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各阶层公平受教育机会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均衡发展的研究和策略;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依托的大众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具体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的研究。还有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分析及对策;对中国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层次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等等。研究以厦门大学高教研究中心已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较为深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了数学统计学社会学的方法,不仅系统分析了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研究了具体的政策问题和操作问题。研究成果相信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发挥咨询作用。

  (二)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由刘海峰教授主持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今年来课题组成员今年已发表论文多篇。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各类高考改革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高校招生考试研究课题组系统地对中外古今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分工研究了中国考试史、美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英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日本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东南亚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等等。课题研究除了进行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之外,尤其重视与国内有关的考试机构和考试专门研究机构的合作,紧密联系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进程,发现具体问题、研究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对于热点改革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关注,从理性科学的高度分析了自主招生考试与统一考试各自的利与弊,从一贯重视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背景的观念出发,主张考试改革不断创新尝试但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主张改革应积极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负责人对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客观地进行了分析,既看到了它固有的缺点,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优点,主张对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良,在一定历史时期可能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主张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好的做法,在保证社会公平、效率和经济的前提下,创造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的合理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

  目前又着力开展了以教育考试法为中心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积极地与考试中心和人大等立法机关合作,顺应当今多元化时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特点,制订约束考试关联各方的法律法规,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多样化和国际化。

  (三)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在完成基地课题的中期检查之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拟按计划于2006年结题、申请鉴定。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即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之后,管理改革的重点从宏观体制转到内部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理论上经历了由粗放式管理、政策性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演变,经历了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管理体制优点的改革实践,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尚缺乏系统的归纳和理论升华。课题研究将重点放到了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上。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外部社会需求也直接反映到学校内部办学中,对管理活动构成了新的背景和压力。高校自主权不断扩大,但是如何用好自主权,如何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十分紧迫和关键的课题。课题研究负责人在自身的管理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检验和具体化,正在形成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006年课题组对中国已形成的巨型大学办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专著。通过与发达国家巨型大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共同性和特殊性,针对中国巨型大学的具体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空白。

  (四)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课题研究已经接近完成,课题总的研究报告处于归纳、整理和完善阶段。课题研究正按计划形成研究报告及专著,其重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第二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第三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第四部分,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第五部分,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第六部分,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预计2006年上半年完成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进行全面修改、论证。课题组在近期研究中,从21世纪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出发,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以科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将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融入到人才发展战略之中,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课题研究组目前紧密结合创新国家发展战略和高等教育科技产业化的大背景和大趋势,积极研究高校在推动中国建设创新国家过程中的各种作用以及发挥作用的相应机制。课题负责人研究考察了深圳等中国高科技产业发达地区的实践,结合高校科技产业方针的需要,深入研究了高校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与高科技产业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课题研究从一般理论到具体实际较为全面地剖析了高校对发展知识经济的贡献方式和发展政策选择

  课题研究人员在阿什比和博顿克拉克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围绕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与政府和市场关系展开深入而切合时代的研究。将知识经济作为一个背景来阐述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用知识经济背景来解释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象,诠释改革思路,预测未来。

  (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课题立项以来进展顺利。目前课题负责人已着手开展国内外调研工作,确保课题在2008年6月前顺利完成。课题组形成了若干阶段性成果。其中之一为专著《高等教育评估》。该书分别从哲学、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本质、评估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教育评估学的学科基础做了系统的探讨,从而致力于构建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家振兴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该书系统地分析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几种主要评估方式和途径,力图使评估方法体系更为完善和系统,并且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类型现状及各自对评估发展的实际需要,做了客观的分析,希望对各类院校的发展和分类评估有所指导。

  课题研究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展开调查研究,如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研究质量保障的相关理论和机制。又如对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问题的特殊性进行了研究。课题还对国际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经验,为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

  (六)高校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课题关系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课题负责人拥有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的基础和青年研究成果。21世纪的发展依赖人才,而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性。课题研究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和形成发展规律,为创造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课题结合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体制,深入研究如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培养或发展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如何将创造人才培养同现有的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联系起来,如何改进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等重大的问题。课题研究组正从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社会学、人才学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用多学科的视角探讨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这一复杂课题。

  (七)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题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课题计划和经费已于不久前下达。目前课题工作正顺利进行中。课题围绕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后的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等问题。

  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将终身教育与全民的利益和福祉联系在一起。课题现已从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政策入手,通过调查研究探讨如何在农村开展新型教育,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问题。

  课题负责人近期积极开展民办高等教育体系研究,对构成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展开调研,吸收实际工作者参与课题研究,期待形成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

  (八)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课题计划和经费已下达。目前课题工作进展顺利。课题从21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入手,研究如何在高校开展“全人”教育,培养认同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目前政府倡导在高校中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具体化这一方针政策,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探索新型教育体系。

  课题负责人作为外校课题负责人,与研究中心积极配合科学规划驻所研究计划,发挥课题开放研究的优势,争取获得研究成果的突破。

  二、研究中心对建立以来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科研人员构成方面,目前已有专职科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10人,有博士学位10人。兼职科研人员10人,其中教授7人,有博士学位者8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依托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数1个,新增学科点2个。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个。获准建设“985” 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创新基地。

  在承担科研课题方面,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数8项,省部级项目20项。还有10万元以上的重大横向课题2项.科研经费总数361.4万元,其中横向经费数42.8万元。

  科研成果方面,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4篇,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2篇。在CS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169篇,公开出版的著作20部。被采纳的咨询报告14份,其中被省部级政府部门采纳或批示的咨询报告数8份。

  在获奖成果方面,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2项,其中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级社科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其中一等奖1 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部聘跨、新世纪人才1人。培养博士生数117人,其中已获得学位42人。新开发课程19门。

  在学术交流方面,举办学术会议8次,其中国际会议4次,出国访问、讲学40人次,境外学者来访人数100人次,参加境外学术会议人数 30人次,提交论文数15篇。与境外5个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在图书资料和网络、数据库建设方面,图书资料数27806册,其中近五年新增册数 6000余册,实现电子编目上网。建有1个数据库,数据库名称:高等教育专业研究数据库。主办电子版学术刊物。

  三、研究人员上半年主要CSSCI论文成果

  1.潘懋元:《高等教育分类的方法论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3期。

  2.邬大光:《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9期。

  3.史秋衡:《税制改革与扩大高等教育筹资渠道》,《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3期。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6年7月9日

上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第一期工作简报(总第三十三期)
下一条: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第二期工作简报(总第三十四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