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研究中心2007年科研成果总结
2007年12月,根据社科司要求,高教研究中心认真回顾了2007年度科研工作,总结了取得的成绩尤其是标志性成果。2007年国内学术界对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的综合评价结论为优异。表现之一是,在今年第3次国家重点学科评审中,本中心所含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取得高分,继续拥有高等教育学国家重点学科并保持国内本学科领先地位。表现之二是,自2001年以来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总共12项高等教育学科中标课题中取得3项,列国内同行机构首位。
2007年学术人才培养方面,博士毕业生质量继续保持国内最高水平。其中重要标志是,2007年有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励,获奖数始终在国内同行机构中保持第一。此外,高教研究中心博士学位论文从选题到理论、方法,都体现出国内学术界跨学科研究和问题中心的发展趋势。
2007年高教研究中心立足产出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发展方向,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其中之一是,出版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研究系列丛书。高考历来是中国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将高考改革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之一。今年恰逢恢复高考30年纪念,为了将高考改革探索推向深入,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在以往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高教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组织编著了一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本丛书是刘海峰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丛书由10部专著构成,包括:《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高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中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高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研究》;《高考效度研究》。 这是国内第一套成系列的高考改革理论丛书,也是今年出版的唯一一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本丛书的出版成为纪念高考制度恢复30周年的一份献礼。
2007年高教研究中心重要研究进展之二是,在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方面,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经验,初步建成了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平台。由高教研究中心谢作栩教授主持的数据库建设成果使得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能够建筑在可持续积累、高水平研发的基础上。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是基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第一手调查与统计资料的全国性数据库,初步涵盖内容包括全国高等院校基本状况、各科系在校学生基本状况、各专业毕业生、课程、教职员工、高教经费以及校园环境设备等多方面数据,旨在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管理决策及其它相关人员提供正确、完整、可靠的数据服务。丰富的数据资源系由本学科以及协作院校收集调查的资料经统计整理归类而来。数据库原始资料以及从中分析所得到的各种教育指标、研究报告和统计数字等,可供全国各级各类院校师生和学者分享。同时,该数据库及学术网络资源将与国际、国内著名大学的图书馆、数据库建立交互共享的管道,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数据库主要含三类资源:院校本位的资料 (institution-based data) ,如财政、人事编制、校园软硬件设备、课程及活动等;学生本位的资料(student-based data),包括家庭与父母的资料、学生意愿、态度、能力、学习状况、课程参与程度、身心状况、家庭环境、学习成果等;教职员本位的资料(faculty and administrative and support staff),如教课时数、薪资福利、研究成果、学校及学生相关的服务项目、论著、以及专业成长等。
二、研究中心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2000年基地建立以来确定实施的各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中,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三项课题已圆满完成。其它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下:
(一)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由刘海峰教授主持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目前已进入结题环节。今年来课题组成员今年已发表论文多篇。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各类高考改革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课题研究负责人对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客观地进行了分析,既看到了它固有的缺点,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优点,主张对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良。在前期成熟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目前针对高校自主招生问题展开了新的研究,高校自主招生已经开始在部分地区、部分高校试行,选择较小比例试点,因此有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部分课题组成员也结合高考改革研究与有关高校和考试机构合作,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
(二)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由于2003年和2005年课题负责人工作岗位变动两次,课题进展受到一定影响。尽管如此,本人及课题组全体成员仍坚持不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现已进入结题阶段,已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成果多篇,目录如下:
•“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2.11;
•“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陕西师大学报》2003年专刊;
•“论合并院校组织文化转型的内容与途径”《教育发展研究》2003.2;
•“关于我国大学排名评价的几点质疑”,《厦门大学学报》2003.2;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高等理科教育》2003.5;
•“再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中国巨型大学缘起的动因分析”《煤炭高等教育》2005、5。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厦门大学学报》2005.5;
•“冲突与协调:现代大学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层化”,《江苏高教》2006.2
•“美、英、日三国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及特征”,《煤炭高等教育》2006、3。
•“论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关系问题”,《龙岩学院学报》2006.2。
•“论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的几个重要问题”,《辽宁教育研究》2006.5。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探讨��办学自主权的视角”,《高教研究与探索》2006.3
•“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问题”,《龙岩学院学报》2007.2。
(三)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该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负责人的协调和指导下,各部分的研究工作逐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计划研究的内容,情况如下:
1.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6万余字)
2.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近4万字)
3.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2.4万字)
4.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6万余字)
5.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6.7万字)
6.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6万余字)
该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负责人的协调和指导下,各部分的研究工作逐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计划研究的内容:对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进行了述评,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和高等学校的职能,从比较的视角对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最后研究了知识经济与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从研究成果来看,到目前为止,本课题共完成3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参与此项课题研究并通过答辩的硕士论文3篇。课题组2007年9月又发表了一系列的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关系的研究论文。
(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本项目为期三年,2005年6月获正式立项,目前按原计划正常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项目经费开支合理。本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0次,做了11次大会报告。其中,2006年9月5日至19日期间,史秋衡赴欧洲3国进行了学术访问,分别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欧洲的德国、荷兰和法国的5所著名大学;2005年9月20日至10月20,受中华发展基金会专业人士教学/研究计划资助,为私立淡江大学访问教授,研究题目为“两岸高教评鉴体系比较研究”,讲学及参加“94年度技术学院专案暨追踪评鉴”专家会议等多项研究与教学活动。
阶段性成就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5类。2006年12月,史秋衡作为首席专家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为AIA060009-2),这是我国第一次将高教评估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公开招投标,给予的学术界最高的、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待遇,本人和钟秉林教授同时中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陈玉琨教授中标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标志着本人与钟秉林教授、陈玉琨教授一起成为全国最高等级高教评估类课题的三位首席专家,站在了本学科研究的最前沿。
项目组成员发表了6篇CSSCI论文:史秋衡、冯典,论文《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高等教育研究》(权威刊物)2005年第12期;史秋衡、林秀莲,论文《中国大学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罗丹,《突出“课程”要素 保障教学质量��华威大学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颜莉冰、史秋衡,论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保障的价值取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2期;宁斌,论文《美国私立高校保障师资质量的办法》,《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2期(注:因2005年9月项目任务书才下达到本人,该文未注项目成果字样);史秋衡、冯典,论文《美国政府在高校分层分类中的作用及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9期。
指导完成了9篇硕士学位论文和合作指导完成了1篇博士学位论文:刘文华《我国民办院校评估的理论研究》,2005年6月9日;罗丹《英国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华威、剑桥和牛津大学为例》,2005年9月12日;冯典《美国政府在院校分层分类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2006年9月;林秀莲《我国研究型高校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个案》,2006年9月;陈莹《美国高校经费结构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研究��以高等教育供给效率为视角》,2006年12月6日;张新文《高等教育促进成人在职发展的质量保障制度研究》,2006年12月7日;李振祥《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及绩效研究��以宁波为例》,2007年6月5日;姚小英《江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研究》,2007年6月5日;吴雪《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制研究》,2007年6月5日;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以福州、厦门、泉州高职院校为例》,2007年6月9日,本人为第二导师。史秋衡、刘文华等出版了一部专著《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
课题目前正在按计划进度开展工作,比原定计划成效显著。一方面,获得了国家重点课题,标志着研究始终站在项目研究领域的前沿;另一方面,发表和出版了比预期更多的论著。目前研究方案也有所调整,案例集专著撰写遇到一定困难,解决方案是在已获成果中分散做了一些案例及数据调研,可能的情况下明年召开相关案例研究的学术会议;项目组主要成员未变,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及成果贡献调整了部分项目组成员。
(五)高校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课题组已搜集大量国内近年有关素质教育、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资料并进行了分类和梳理,较好掌握了国内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状况、已有成果及未解决问题,为本课题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研究问题和重点。已完成了问卷的设计工作,并在相关高校选取师生进行了施测,对收回问卷进行了统计。 对有关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及高校领导和师生进行了访谈;访谈了厦门大学“挑战杯”选手和组织者。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和访谈情况撰写了调研报告。已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3篇:(1)高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细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2)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教育研究》2006年第12期;(3)教育思想的转变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6。完成指导与课题有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5篇,均已通过论文答辩。
课题组拟开展的工作:分析、讨论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研究总报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调研涉及面广,调研对象多、地域分布广,经费支出庞大;同时用于购买相关书籍、资料及设备开支大,研究经费较为紧张。目前,本课题各项工作均在按计划顺利实施和进行中,课题能于2007年12月按时完成研究计划。
(六)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题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基地重大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自2006年5月被正式批准立项后即开展了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研究。首先是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美国、日本、韩国、台湾、英国等主要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材料以及它们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方面的经验,开始与中国相结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作用及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变革。
2007发表的论文有:《大学发展阶段与大学校长选择》,《江苏高教》2007年1期;《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 年1期;《院校研究:现状•问题与突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2期等。
(七)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课题计划和经费已下达。目前课题工作进展顺利。课题从21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入手,研究如何在高校开展“全人”教育,培养认同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目前政府倡导在高校中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具体化这一方针政策,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探索新型教育体系。课题负责人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拟对国内各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加强研究的针对性。课题负责人作为外校课题负责人,与研究中心积极配合科学规划驻所研究计划,发挥课题开放研究的优势,争取获得研究成果的突破。
(八)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
本课题已开展以下工作:草拟了大纲并进行了子课题分工;对部分高校进行了前期的实地调查;对部分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完成并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组形成了课题大纲:导言;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相关案例的调查与分析;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结论与对策。子课题初步分工:武毅英、谭诤负责子课题“部委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武毅英、郭立飞负责“高校毕业生行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王振辉承担子课题“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王洪才、唐德海分别负责撰写单篇论文:“国内外有关毕业生流动的相关理论与思想”及“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思想”。武毅英负责撰写单篇论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与市场目标”。吴宏络负责子课题“高校毕业生流向与高端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课题调查与问卷方面,已对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大学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获得了一些统计数据与材料。已对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意向调查。发表及待发表的论著:已正式出版相关专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论文“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发表在国外刊物《Universities’ Quality Development: East Meeting West》2006年第8期。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问题分析”已完成初稿,待发表。论文“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其机制研究”已完成初稿,待发表。
(九)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课题进展顺利。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对民办高校产权和进退机制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近期通过调查研究,对各种符合中国实际的产权实现方式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对民办高校在当前开放竞争的新背景下,如何避免经营中的负面影响包括兼并和倒闭现象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课题负责人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如《我国民办高校的特殊性与基本特征》,《教育研究》2007年1期;《高校贷款的理性思考和解决方略》,《教育研究》2007年4期等。下一步课题组将在进一步深入民办学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照国外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展开理论研究和策略研究。
(十)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负责人张亚群教授
2007年底已获立项。目前正着手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和人员工作分工。
(十一)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课题负责人范怡红教授
2007年底已获立项。目前正着手制订详细的研究计划和人员工作分工。
三、研究人员下半年主要CSSCI论文成果和著作
潘懋元:《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演变的历程��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8期。
潘懋元:《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7期。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7期。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刘海峰:《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5期。
刘海峰:《而立之年论高考》,《东南学术》2007年4期。
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刘海峰:《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试》,《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谢作栩:《大学文化个性的形成与张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5期。
谢作栩:《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理性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5期。
谢作栩:《高等教育与社会改革》,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史秋衡:《认同危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隐忧》,《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4期。
王洪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2期。
张亚群:《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转折高考恢复三十年省思》,《东南学术》2007年第4期。
林金辉:《论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规范与引导》,《江苏高教》2007年6期。
林金辉:《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
武毅英:《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预警线之探讨》,《江苏高教》2007年6期。
武毅英:《催生知识经济是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5期。
范怡红:《未来的研究:解决全球危机任重而道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范怡红:《未来的教与学:构建全球终生学习体系》,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郑若玲:《科举对清代社会流动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5期。
郑若玲:《高考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关系新论》,《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7-8期。
郑若玲:《公平��考试变革的主旋律》,《江苏高教》2007年5期。
郑若玲:《科举、高考与社会关系之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陈武元:《21世纪的高等教育系统:特罗“理论”的再思考(译)》,《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5期。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