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平与效率之间
(《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集前言)
刘海峰
公元2002年9月28日,是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闭幕日,也正巧是中华民族的“至圣先师”孔子诞辰2553年纪念日。在那特殊的日子作大会总结,我不由得想起孔子在《论语》开篇所云:“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夫子的这段话,不知有多少诠释版本,但在我看来,却似乎与我们这次会议有关。学而时习之,当然是谈教育,有机会受教育且能够温故而知新,自然是很快乐的事;有朋自远方来,不正是说我们的许多会议代表不远千里甚至万里迢迢前来参加会议,作为东道主的举办者,我们既忙得不亦乐乎,心中又高兴得不亦乐乎;至于“人不知而不愠”,只有君子或圣人才能够做到,那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一般人总是希望自己能为人所知,特别是从事学术的人,更是希望自己的学术成果能广为流布、为同行所知。要如何才能为人所知?发表论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文字的出版往往为个人的独白,要使自己的学术发言能够得到即时的回应和互动,则还需面对面的研讨,举办学术会议便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对话与交流的平台。
公平与效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一定意义上,甚至连孔子都曾遇到过此类问题。例如,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涉及的也就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另一方面,他又不忘向学生收取束�,也就是有关办学效率的问题。他自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交纳肉干、执弟子礼,孔子就不一定会去教他了。孔夫子他老人家深知在办学方面,束�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束�却是万万不能的。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立大学校长,在没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私立大学当然要收取一定的学费,否则无法持续办学。
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两难问题,现实不断将十字路口伸到人们脚下。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如何取舍往往难以定夺。孟子云:“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公平与效率的两端,往往管理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会较趋重于效率,被管理者则更关注公平。一般情况下,领导者或统治阶层较注重效率,民众则侧重公平。领导通常喜欢建几座大楼、留下几个形象工程,而芸芸百姓则不患寡而患不均。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一方教育行政长官往往注重建立大学,因为建大学引人注目且影响较大,容易为后人铭记,而基础教育通常是润物细无声的事业,较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投入。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依违两端,求取或选择平衡支点,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公平与效率问题普遍存在,所以它是高等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
举例来说,2002年中国大陆大学招生中发生的一件个案典型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取舍问题。武汉一个颇有文学才华的高中毕业生希望以自己正式出版的一本文学作品集《愤青时代》,能免试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主张北大中文系应该录取他的人,认为既然他确实表明具有突出的文学水平,就应不拘一格降人才破例录取。反对者认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好处都得,既然他在高中阶段将许多精力放在写作上而不顾其他学科,已经通过出书获得了名声,就不应录取他而让其事事都占好处,否则对其他全面认真学习各门学科艰苦应考的考生而言就不公平,如果可以这样不经高考而上北大,其他同学今后是否也可以纷纷效法写一本小说就申请进北大中文系?赞成派是从效率的角度考虑问题,反对派则从公平的角度考虑问题。结果该生还是没有被北大录取,最后被录取进武汉大学中文系。就北大而言,终究是公平的考虑重于效率的考量。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观点经过交流更显得流畅鲜明,思想经过碰撞才容易闪现火花。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有句名言:“历史就是永无休止的争辩。”实际上,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也与此类似,我们也可以说,学术就是永无休止的争辩。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都举办一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努力为大家提供一个争辩与切磋的场所,以促进学术的不断精进。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次会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既有国际上著名的大学者,也有初出茅庐的研究生。提交的论文有60余篇,连同列席的代表共有150余人,大家济济一堂,畅所欲言,正所谓“济济焉,洋洋焉,其乐融融焉”。为了反映会议的全貌,我们在编本论文集时只作了少量的删减,并保留了一些列席会议的研究生的论文。有些论文虽稍嫌稚嫩,但多少也有一得之见,同时也反映出公平与效率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的程度。套用韩愈《师说》中的句式,可谓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文之所存也。
就在本次会议闭幕的同一时刻,台湾的数万名教师选择在孔子诞辰纪念日走上台北街头,举行台湾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师游行,表达教师的诉求。可见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上广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更应不断关注教育现实,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出谋划策。今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还将联络国内外同仁,召开各种学术会议,我们衷心希望各位同道一如既往,前来参与,共同拓展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并使研究日益深入。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果如此,不亦乐乎?
|
|
|
|
上一条:高教中心02级博士生赴甬考察“宁波模式”纪实
下一条:博士生张艳辉和硕士生杨旭辉在本中心分别作了题为“高等学校教师与课程建设”、“福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与对策”的学术报告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