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别开生面”一词来形容11月20日晚潘懋元先生家的周末沙龙一点也不过分。那晚的沙龙格外热闹,49人“挤挤一堂”,写下历史新高。参加沙龙的阵容也是格外整齐、“豪华”,真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他们中既有“老沙龙”,也有“新面孔”,如新加入到这个“大家庭”的范怡红教授、博士后肖海涛副教授,还有从苏州大学来访的硕士生徐花萍;他们中既有博士生导师史秋衡教授,也有硕士生导师武毅英副教授等老师,当然更少不了的是各级的博、硕士研究生。
不过,我在这里要叙述的主要不是这场沙龙的规模、阵容和讨论的内容,而是一个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和构成这个细节的那一幕感人的场景。这幕感人的场景是由两天前刚刚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李均师兄、张艳辉师姐和潘先生共同演绎的。那是当晚22点10分左右,刚刚完成从博士生向博士转变的李均师兄、张艳辉师姐留在人群的最后,一一向潘先生告别,因为他们隔天就要离开厦大高教所、离开先生的沙龙,奔赴工作岗位。张艳辉师姐用“鞠躬”这一传统方式向潘先生表达了敬意、感激和难舍。她在鞠躬的同时,动情地说:“先生,我来的时候向您鞠了一躬,走的时候也要跟您鞠一躬。”李均师兄虽然没有鞠躬,但他也不无动情地对先生说:“我是高教所的老学生了,虽然舍不得走,但也不得不离开”。是呀,“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此事古难全”,也许只有到离别的那一刻,甚至是离开以后,方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绿叶对根的情谊”、对“家”的眷念、对师友情谊的珍惜。不过好在如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空就可常回家看看的,那一刻我心里突然这么想。
先生一直送我们出门,目送我们进电梯。在就要关上电梯门,我们向先生挥手告别的刹那,李均师兄终于没能控制住自己,他的眼眶湿润了,尽管他知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可那一刻,我想他也顾不了那么多。他害怕先生看见,连忙转过身来抹着眼泪,声音也变得有些哽咽。张艳辉师姐眼里也闪动着晶莹的泪花,深情地凝望着潘先生,依依惜别。那一刻,我的眼泪也跃跃欲试了,为这幕感人的场景,为这份质朴和诚挚的师生情。正如诗人艾青所说的,“为什么我的眼里总含着眼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太深沉。”那一刻,我也更能理解他们为何眼中有泪,那时因为他们热爱这个朝夕相处三载的大家庭,这个曾给他们以精神享受的沙龙。
在回来的路上,我突然问自己,到时自己离开高教所,离开潘先生的沙龙,我会不会舍不得,会不会流泪?我想我会,我想大家也会。“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更何况是多年的师恩和同窗情呢?想到这里,我会心地笑了,笑容淡淡散开,溶入南国初冬的夜。
|
|
|
|
上一条:“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下一条:我院师生活跃在学校“博士生沙龙”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