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浙大学者与我院师生座谈“比较高教研究”

2005-03-14 张仕婧 点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月10日下午15:30,来自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两位客人――徐小洲教授和顾建民教授,应邀来我院与部分师生就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问题展开座谈交流。我院刘海峰院长、谢作栩副院长、杨广云副院长以及部分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师生约20人参加了座谈。
座谈正式开始前,刘海峰教授对浙江大学(原杭大)比较教育学科的传统与特色作了简单介绍,并把两位客人介绍给大家。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是国内较早具有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该院王承绪教授是国内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在王承绪先生的直接领导与推动下,原杭州大学比较研究中心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开始系统地研究国外高等教育理论,并联合原杭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织翻译了《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新论》、《学术权利》和《高等教育系统》等高等教育研究名著;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大学教育系比较教育研究所和高等教育研究所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又选译了部分国外高等教育名著,组织出版了《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共12本)。这些译著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的阶段,对推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影响至今不衰。
到访的徐小洲教授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是《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编译委员会的总主编之一,也是《大学的使命》和《走出象牙塔》的主译者。另一位顾建民教授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在座谈中,结合我院师生的提问,徐小洲教授回忆了当初翻译和出版国外高等教育名著的初衷和经过,道出了其中的艰辛、困惑以及出版过程中的机缘与波折。他坦诚指出,当初学界对译著的看法不容乐观,甚至对比较教育学科的身份问题、方法问题提出置疑,认为从事比较教育研究的人介绍别人的东西多,自己创作的东西少,比较教育学科定位不清。但当时王承绪先生坚持认为翻译比自己创造还要重要,尤其是在学科草创阶段。正是王老先生的远见卓识和率先垂范,这项事后证明很有影响的工作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好评。他同时还指出,尽管他们做出了很多的努力,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由于受到学术素养、语言与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译文还是会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完善的地方,希望高等教育研究的要镇――厦门大学高教所的老师和学生多多赐教指正,以便今后的修订再版。
徐小洲教授还应要求介绍了他们比较教育方向博士生培养方式以及选题问题。他说他们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比较重视与国外教育文化机构的交流,例如同英国文化委员会协议让浙大博士生在第二、三学年的时候到英国交流学习一年。他还提到由于目前博士生招生数量的增加,选题难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建议在选题的时候要“小题大作”,要向纵深发展。顾建民教授则强调,当前要重视博士生问题意识的训练,选题要以小见大,要重视多学科研究法的运用。他还就如何读这些国外名著介绍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如反复阅读,带着问题去读等。
座谈持续约一个半小时,宾主交谈融洽,就进一步加强两院学术交流进行了展望。

(殷小平)

上一条:厦门大学“985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团队招聘启事
下一条:我院杨广云副院长参加全国首届高校教师教育管理者高级研修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