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潘懋元教授携教育研究院04级博士生赴北京实地考察学习民办高等教育

2005-06-28 张仕婧 点击:[]

潘懋元教授携教育研究院04级博士生赴北京实地考察学习民办高等教育

作为最早关注和支持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即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研究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无论是在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理论前沿研究还是实践中,潘懋元教授一直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坚定的倡导者、支持者、引路人。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未来15年里,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如何。对此,潘懋元教授极为关注。潘懋元教授曾跟博士生们说过:“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有些理论工作者对民办高等教育还存有偏见,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实践,转变观念。”最近,潘懋元教授对未来15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有一个较为明确的预测:“到2020年,多种模式的民办高等学校及其学生,可能达到高等教育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将有若干所民办高校,成为各自定位的一流院校。”
1982年北京诞生了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中华社会大学。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其发展曾一度落后于西安和后起之秀的江西。然而,最近几年,北京利用明显的地理区域优势,民办高等教育开始迅猛发展。目前,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居全国第一。在中国大多数民办高校从最初建立在“三无”(无先期资金、无自建校舍、无专职教师)基础上依靠学费逐步积累发展,到目前有25所民办本科院校,已基本完成了以校园建设及扩大招生规模为主的发展阶段,开始向提高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转变的发展阶段。无疑,此次考察学习北京民办高等教育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更有实践探索意义。
在过去的几年里,潘懋元教授不仅在课堂上严格要求博士生们认真学习高等教育的理论,而且一直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每年上完“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两门课后,潘懋元教授不顾80多岁的高龄都无一例外地亲自带领博士生们外出实地考察学习,让博士生们亲临实地感受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跳动的脉搏。
2005年5月11至20日,教育研究院04级博士生们及几位高级访问学者一行20余人在潘懋元教授带领下赴北京实地考察学习民办高等教育。在北京实地考察学习的十几天里,博士生们先后考察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吉利大学、北京人文大学、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北京高等秘书研修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等7所民办高校。每到一所民办高校,博士生们深入到课堂、实验室、计算机房、学生宿舍、食堂仔细察看高校的办学条件,与民办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就学校的基本情况,如,校园规划、师生数、学生来源、生师比、新生报到率、专业及课程设置,及学校在高层管理上如何运作、办学经费来源、如何定位、如何办出特色、面对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如何管理等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地探讨。
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学习,博士生们感到北京民办高等教育的亮点很多。北京不少民办高校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各自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形成了办学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影响民办高校发展诸因素中,政治影响突出。政治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制约的一面。第二,大浪淘沙。民办高校之间竞争激烈,两极分化明显。市场竞争导致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第三,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地理区域优势明显。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全国高等教育中心及文献资料信息中心。第四,虽有少数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定位过高,但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单科类特色明显。面对很强的公办高校,北京民办高校以特色办学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第五,北京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比较严格。办让家长、让社会放心的学校。第六,与专业市场零距离、与人才市场对接互动。
当然,在这次实地考察过程中博士生们也觉察到北京民办高校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校区管理问题。各校区面积相对较小且彼此之间距离相隔较远,管理十分不便,不可避免地造成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上升。第二,随着民办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有不少民办高校在办学类型上朝综合型甚至研究型大学发展。很少考虑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求大而全。第三,民办高校之间生源竞争激烈,每年投入到招生广告费用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专业学校运营成本。第四,有些民办高校办学类型过于单一,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及国家有关政策的日益完善与成熟,北京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必将拥有一个更为美好的明天。
(教育研究院04级博士生 毛勇)

上一条:我院学生参加2005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教育学)
下一条: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吴康宁教授在我院做题为“教育研究的视角”的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