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回顾与前瞻:中国教育学科在裂变与重聚中创生――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2007-06-14 张仕婧 点击:[]

六月十日下午,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召集组组长、华东师大前副校长叶澜教授应邀在嘉庚主楼220报告厅为我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回顾与前瞻:中国教育学科在裂变与重聚中创生》的学术报告。
报告以我国著名教育家、我校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立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杰出贡献为开场白,然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学术研究和从事十五年之久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教育改革实践,阐述了自己理论反思研究的“上天路径”与扎根于教育改革实践的“入地路径”相结合的学术研究取向;随后重点对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科发展的过程作了高屋建瓴的回顾与前瞻。在回顾与前瞻中,叶澜教授首先对不同类型教育学科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刻的评析:从“传统基干型学科”(教育学原理的学科存在危机及元教育学科的上行反思研究路径与下行式的面向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实践研究路径取向,教育哲学的流派批判解读重构与走“下嫁路线”――关注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的哲学反思,中外教育史的学科存在危机与生存空间拓展的“小开刀、深挖掘”策略、构建“大教育史观”策略及“原生态式”研究的等策略)到“局域分支型学科”(教学论理论流派的异彩纷呈及与教学实践的错位、尤其是学科教学论的不成熟,课程论的国外理论借鉴取向与参与国内课程改革实践的行动研究取向,德育论的由“政治化”正在走向“生活化”、“伦理学化”、研究现实问题化的研究取向)再深入到“交叉综合型学科”(分析了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等学科交叉攀附式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如何走出攀附、走向独立,找到自己的“生长域”,生出自己的“根系”,长出自己的“身躯”的问题);接着评析了教育学科的发展机制:从新概念“星际云”的形成、学科立场意识的强化到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与双向创生建构关系的形成等;并特别指出:正处于“春秋时代” 的教育学科只有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才能走向教育科学的“战国时代”并最终实现其“具体的综合、多元的统一”,建立起“本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派。最后,叶澜教授对青年理论研究者提出了殷切期望,期望青年学子要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注重“生命关怀”,在理论提升与扎根于实践的双向研究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从工具理性转向实践理性,最终走向解放理性!
报告后,叶澜教授回答了部分师生的提问。整场报告历时两个半小时,充分体现了叶澜教授于激情澎湃中蕴涵着理性辨证、亲切平和中体现出严谨深邃的学术风格,叶教授旁征博引、能近取譬,以生动的历史隐喻和形象的自然譬喻化抽象的理论为形象生动的说理,使大家切实得到了丰实的学术教益和深刻的研究感悟,一睹了当代教育名家的学术风采,是一次真正的“学术大餐”!
我校教育研究院刘海峰教授主持了报告会。
(教育研究院06博 董立平供稿)

上一条:《潘懋元教育口述史》书讯
下一条: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陈学飞教授应邀作《试论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