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半年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学之旅,我院博士生导师王洪才教授于本月16日回国。风尘仆仆的他在17号便立即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当中去了。
2008年的9月金秋,王洪才教授带着探寻心中种种问题答案的期待、怀揣着对家人、挚友、同行、学生们的不舍踏上了美国访学之行。旅程中所遇到的种种意外事件并没有使王教授感到沮丧,反而使其在未正式融入美国生活之前对美国的人情和世态有了初步的了解,积极乐观的心态是王教授在美国迅速适应当地生活的最佳催化剂。从王教授赴美的第二天开始,学生们在其博客上看到了他在美国每一天的生活、学习状况,更多的是他在融入这个新的“社区”中的感悟和思想的火花。
在美国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王教授在美期间,尽其所能旁听印第安纳大学的硕士生和本科生的课程,感受美国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以及众多优秀教授特有的人格和教学魅力。每一次听讲王教授都有很多的感触,在他的博客中也表现出他对美国大学宽松的学问环境、生活化的教学风格、自由的课堂气氛等的高度赞赏。通过对美国研究生、访问学者和教授的访谈,王教授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美国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特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管理制度的特色、美国研究生与国内研究生的区别等,还在博客中对这一系列 “美国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使人受益良多。
通过参与课堂、salon和party等活动,逐渐地融入美国的生活后,王教授开始对美国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与此同时坚守着无神论信仰的他面临着与信仰基督教的美国人在文化上的“冲突”,虽然这种“冲突”是无法避免和淡化的,但他站在了一个相当客观的角度去评价深受基督教文化熏陶的美国人的心态、处事风格以及美国社会中需要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思考使得王教授对于美国大学文化现象和管理制度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和具体。
虽然身在美国,但王教授对于学生们的关心一点不减在,e-mail、QQ、skype等网络通讯工具成为沟通教授和国内学生们的桥梁,通过与老师的交流、阅读博客、独立组织沙龙讨论……学生们都很快地成长起来,有这样一位亦良师亦益友的导师,学生们都感到非常幸运,同时也被王教授的严格、认真、负责的教师品质和人格魅力所感动!
王教授从美国“引进”的启发式、自由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将会试用于本学期为我院硕士生开设的《教育哲学》课程当中,虽然试验的最终结果如何还无法预料,但从17号晚的第一次上课效果来看,这种方式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思考、探讨和参与的热情,所以有理由相信这次的试验将是一次成功的试验!对于学生们来说将受益非凡。
虽然在美期间的收获颇多,但短短半年的时间似乎并不能够让王教授完全解决当初带去美国的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因“初始庐山真面目”之后,很多以前鲜有思考的问题现在都一齐涌入脑中,这些问题还等待着王教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同时,我们期待着王洪才教授将中美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优点进行有机结合,为我院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增添新的亮点!
07级硕士生 张柯冉
|
|
|
|
上一条:潘懋元教授参加“海峡两岸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论坛”
下一条:赵叶珠副教授作《厦门大学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的学术报告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