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我院师生参加“深化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学术研讨会

2009-07-16 张仕婧 点击:[]

2009年7月11日至12日,由湖北省教育考试院主办,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承办,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等单位协办的“深化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我院刘海峰教授、郑若玲教授和刘额尔敦吐等博士生、硕士生一行6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11日上午,《湖北招生考试•理论研究》顾问刘海峰教授作题为“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的会议主题报告。报告首先从调研情况、课题论著发表情况以及科举学会议、高考改革研讨会的召开等方面介绍了刘海峰教授所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情况。在报告的第二部分“高考改革的思路与原则”中,刘老师指出,我国正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招考试的内容、形式、录取方法等也必将随之调整。从宏观上看,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从统一性走向多样性,从招考合一走向分离,逐步建立起以统考为主,能力测试、多元评价和分类招生的相结合的多元招生考试制度。在改革中要遵循统筹兼顾、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多样选择、循序渐进和实践可行的原则。那么高考改革究竟该何去何从?刘老师给出了三个可选方案,即一次考试自主录取方案、分类考试多元录取方案和两次考试统分结合方案。最后,刘老师就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制定国家教育考试法或国家考试法,整合考试管理机构和资源,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以及加快推进外语考试改革和区域公平方面的改革。刘老师还展示了高考誓师大会、谢师宴和台湾地区的考试院、“国家”考场等生动的图片,为报告增色不少。
1 1日下午,郑若玲教授作题为“高考‘替人受过’:现象及其本质”的会议主题发言。郑老师先罗列了高考“替人受过”的种种现象,如高考是应试教育的罪魁祸首,是素质教育的绊脚石;当高考遭遇“文革”;失衡的高考分数线等,将报告引向表象背后――高考究竟为何成为社会、教育问题的替罪羊?这是因为高考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社会功能,包括选择文化、提升文化的隐形功能,促进社会结构重新洗牌、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功能和推动“高考经济”的经济功能。今天,高考已远非一个教育话题,而成为了炎炎夏日的“高温”话题,因为它折射出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影响,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影像失真”。郑老师认为,今天的高考,承载了太多的指责,实际上,高考所具有的公平意蕴与重大影响,无不夯实和力证了其存在的合理性。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动辄以激越的情绪批判高考。只有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高考的本质和功能进行深入思考,才能更加全面、理性地评价、认识高考。高考就是高考,也只能是高考。12日上午,郑老师主持了第二小组的讨论会。
此外,刘额尔敦吐等也在分组会上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在此次研讨会上,与会者们达成了共识,高考作为一个重大的民生议题和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高考改革的压力正越来越大。但“治大国若烹小鲜”, 高考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对高考这样影响重大的制度进行大的改革应该慎重。“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我们期待着这个“最不坏的制度”逐步走向完善,但同时,切莫对这块全国考生公平竞争的奶酪轻举妄动。

上一条:我院师生参加“国际教育发展联盟:中国大会”高级研讨会
下一条:严文蕃教授应邀来我院作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