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7日上午八点,博士生游淑芬在院会议室作题为“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也是游淑芬博士生今年博士毕业论文的内容。潘懋元先生、史秋衡教授、王洪才教授、杨广云副教授、陈兴德讲师、吴薇老师等以及多位硕博士生参加了学术例会。
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一直是高等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游淑芬博士生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研究的背景与目的;二是文献综述――国际化概念框架;三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国别比较: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四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最后是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在第一部分研究的背景与目的中,游淑芬博士生主要谈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途径,以及如何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等问题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研究的选题。第二部分重点在于国际化的概念问题。这也是游淑芬博士生论文的核心概念。其中谈到了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广义上的国际化指的是“高等院校在美国国内外所进行的一切与‘国际有关的思想和活动,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教师的国际流动、课程的国际化、区域研究和外语教学等。’”第三部分分别重点介绍了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国际化的情况。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目标导向型指标和过程评价型指标。最后谈到了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其中谈到了学术型国际化与贸易型国际化和国际化两大核心要素,一是跨国流动;二是地球村生存理念。最后谈到了高等教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办学模式、知识属性和办学机制上。总体上来说,游淑芬博士生报告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在最后的讨论环节,王洪才教授提到了两点问题,一是教育途径和学术途径(关于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有何区别?二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相比,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有何特色?游淑芬博士生简要回答了王洪才教授的提问。最后先生就目前一个说法“在英语国家,美国的国际化是最差的,美国人只知道美国自己的,而对别的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情况不甚了解。”提出了质疑。最后先生也提了几点建议,一是要控制报告的时间;二是报告中,要进一步提炼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色, 。
|
|
|
|
上一条:范怡红教授应邀参加“全人教育专题研讨”
下一条:博士生王琪做“研究方法是一种什么知识”的学术报告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