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田正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柳海民教授应邀在我院做学术报告。学术报告会由史秋衡教授主持,潘懋元教授、刘海峰院长以及众多师生到场。
田正平教授作了题为《西方影响与中国近代教育──以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为个案》的报告。他首先分析了当前研究教会大学常用的文化侵略、宗教传播和文化教育交流三种解读框架并从文化教育交流的视角对教会大学在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作了积极的评价。接下来,田正平教授从三个方面对教会大学的积极作用作了具体论证。一是教会大学作为一类文化教育机构,在客观上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为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师资。二是教会大学从观念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国女子教育,特别是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教会大学在推动中国传统封建教育的瓦解、衰败和被取代以及促进中国新式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这两个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田正平教授运用丰富、详实的史料为大家作了一场论证严谨的学术报告。
柳海民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出路》。他从“钱学森之问”引入报告的主题,在简要回顾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中国自“西学东渐”以来,逐渐走入人才培养的困境。而当前,要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必须做到四点改革。第一,要把单纯的知识教育变成以知识和智慧并重的教育,智慧是灵活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把知识应用在活动的过程当中,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否则,知识永远是知识,不能变成智慧。第二,要把“双基”变成“四基”。“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历,其中基本思想是指学科思想,即构成一门学科的逻辑主线。第三,要把“双能”变成“四能”,即从原来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双重能力转变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四种能力。第四,要培养学生由单项的演绎思维转变为双向思维。柳教授以简练而不失风趣的语言以及众多的事例为大家作了一场生动的报告。
田正平、柳海民两位教授的报告使在场师生深受启发,大家就报告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表达出对中国教育改革的美好期望。
|
|
|
|
上一条:潘懋元先生参加龙岩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成立揭牌仪式并与该院教师进行座谈
下一条:台湾《通识教育在线》杂志社副主编林孝信先生来院座谈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