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潘懋元先生、刘海峰教授和张亚群教授应邀出席“西北联大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

2012-09-20 张仕婧 点击:[]

2012年9月15-16日,我院潘懋元先生、刘海峰教授和张亚群教授,应邀参加在西安举办的“西北联大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论坛”。此次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光明日报、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10家单位发起,西北大学承办。大会开幕式由西北大学方光华校长主持,中国高教学会原会长周远清、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陕西省副省长朱静芝、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西北工大校长姜澄宇、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北师大党委副书记刘利、西安交大副校长蒋庄德、西北农林大副校长赵忠、西北师大党委副书记于树青、河北师大副校长戴建兵、西北大学党委书记乔学光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来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台湾世新大学、台湾传记文学社等一批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潘懋元先生和张亚群教授向论坛提交共同撰写的论文《薪火传承,文化中坚――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并作大会报告。潘懋元先生在报告中高度评价西北联大的历史价值及其研究意义。潘先生指出,抗战时期为保存民族文化命脉和高等教育中坚力量,我国高校实施战略大迁移。西南联大、西北联大以及屹立于抗战前线小后方、老苏区长汀的厦门大学等内迁高校,都向世界宣誓中国大学坚强不屈的精神和中华民族光辉文化的延续。西北联大存在时间虽短,但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潘先生的主题报告,引起与会媒体与学者的极大关注。接着由张亚群教授对论文作阐述。张亚群教授从区域特色、学科特色、育人特色三方面,解析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与影响,着重论述五个方面的办学启示,揭示抗战时期大学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午,刘海峰教授向作了《抗战时期联合大学体制与西北联大的历史意义》的大会报告,从抗战时期的联合大学体制、西北联合大学的命运和西北联大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意义三方面进行阐述。刘海峰教授分析,西北联大之所以少有人知,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联合建校母体不同。西北联大是在几所专门性大学基础上建立的,虽然也有一大批著名教授,但鲜为人知。二是存在时间较短。三是历史容易将同类事件中相对次要的部分遗忘。刘教授最后指出,西北联大留下巨大的教育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西北高等教育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一页,也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篇章。
此外,刘海峰教授和张亚群教授还分别担任了本次论坛报告的点评人。两位教授的精彩点评,旁征博引,见解深刻,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在论坛中,西北大学原校长张岂之、陕西师大原副校长李钟善、中央教科院储朝晖、华东师大教科院黄书光、天津大学高教所王杰、西北大学姚远教授等领导、专家分别作了报告。
此次论坛的举办受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中央和省市媒体的广泛重视,对于西北联大历史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会后,部分与会学者还赴当年西北联大办学地――陕西城固县、汉中市,实地参观考察,体验当时的抗战文化。

方泽强
2012年9月18日

上一条:师生济济一堂,尽享学术盛宴
下一条:喜讯:我院潘懋元教授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