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efings

Contact Us

Address: No. 422 South Sim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Email: xmdxgjzx@xmu.edu.cn

Phone: 0592-2187552

Fax: 0592-2189065

Briefings

Home >> Briefings >> Content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6年第二期成果简报(总第十二期)

2016-04-11 张仕婧 Clicks:[]

  研究中心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2000年基地建立以来确定实施的各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中,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两项课题已圆满完成。其它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下: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课题研究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该课题也已进入了结题环节,数十万字的课题结题报告和专著初稿已经形成。“985”二期相关课题研究将从各具体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出发,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大众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体系与结构研究也已完成,研究在比较借鉴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结构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

  目前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及模型量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指标统计方法的修订;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社会各阶层公平受教育机会的调查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区域均衡发展的研究和策略;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依托的大众高等教育结构体系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具体对中国高等教育学制的研究。还有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和问题分析及对策;对中国民办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层次研究;对中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研究等等。研究以厦门大学高教研究中心已有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较为深厚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应用了数学统计学社会学的方法,不仅系统分析了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研究了具体的政策问题和操作问题。研究成果相信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的持续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决策发挥咨询作用。

  (二)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由刘海峰教授主持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今年来课题组成员今年已发表论文多篇。课题负责人参加了各类高考改革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

  高校招生考试研究课题组系统地对中外古今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分工研究了中国考试史、美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英国高等教育考试制度、日本高等教育考试制度、东南亚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等等。课题研究除了进行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之外,尤其重视与国内有关的考试机构和考试专门研究机构的合作,紧密联系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进程,发现具体问题、研究具体问题、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对于热点改革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关注,从理性科学的高度分析了自主招生考试与统一考试各自的利与弊,从一贯重视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改革发展的大背景的观念出发,主张考试改革不断创新尝试但需要考虑到社会稳定等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主张改革应积极稳步推进。课题研究负责人对统一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客观地进行了分析,既看到了它固有的缺点,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优点,主张对统一招生考试制度进行改良,在一定历史时期可能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同时主张积极借鉴其他国家的好的做法,在保证社会公平、效率和经济的前提下,创造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的合理的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服务。

  目前又着力开展了以教育考试法为中心的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积极地与考试中心和人大等立法机关合作,顺应当今多元化时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特点,制订约束考试关联各方的法律法规,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开放化、多样化和国际化。课题组成员与法律专业学者一起深化对教育法律体系的研究,相信从考试制度规范性和科学性方面对于高等教育法制化建设将做出相应贡献。

  (三)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在完成基地课题的中期检查之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拟按计划于2006年结题、申请鉴定。课题研究紧紧围绕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即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之后,管理改革的重点从宏观体制转到内部管理体制。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从理论上经历了由粗放式管理、政策性管理到制度化管理的演变,经历了借鉴西方国家高校管理体制优点的改革实践,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尚缺乏系统的归纳和理论升华。课题研究将重点放到了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上。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变得十分激烈,外部社会需求也直接反映到学校内部办学中,对管理活动构成了新的背景和压力。高校自主权不断扩大,但是如何用好自主权,如何在民主与法制的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将是一个十分紧迫和关键的课题。课题研究负责人在自身的管理实践中,将理论研究与实际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实际检验和具体化,正在形成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和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2006年课题组对中国已形成的巨型大学办学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专著。通过与发达国家巨型大学的比较研究,揭示了共同性和特殊性,针对中国巨型大学的具体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理念和策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一个空白。

  课题组今年以来,进一步深化研究,特别是对课题负责人目前亲身实践的地方本科院校进行了专门研究,如负责人所指导的硕士论文研究针对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落实的情况,研究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如何使学校在获得相应自主权后能够负责任地形成合理决策。又如课题组成员从多学科的视角研究了大学管理民主化的内涵和理论体系,具有学理价值。

  (四)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该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负责人的协调和指导下,各部分的研究工作逐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计划研究的内容,情况如下:

  1.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6万余字)

  2.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近4万字)

  3.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2.4万字)

  4.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

  (6万余字)

  5.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6.7万字)

  6.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6万余字)

  该课题自立项以来,在负责人的协调和指导下,各部分的研究工作逐步推进,至今已基本完成计划研究的内容:对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进行了述评,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和高等学校的职能,从比较的视角对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进行了案例研究,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最后研究了知识经济与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从研究成果来看,到目前为止,本课题共完成30余万字的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多篇,参与此项课题研究并通过答辩的硕士论文3篇。

  (五)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课题立项以来进展顺利。目前课题负责人已着手开展国内外调研工作,确保课题在2008年6月前顺利完成。课题组形成了若干阶段性成果。其中之一为专著《高等教育评估》。该书分别从哲学、高等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评估的价值本质、评估发展的动力源泉以及教育评估学的学科基础做了系统的探讨,从而致力于构建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体系,建立符合我国国家振兴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该书系统地分析高等教育评估中的几种主要评估方式和途径,力图使评估方法体系更为完善和系统,并且针对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类型现状及各自对评估发展的实际需要,做了客观的分析,希望对各类院校的发展和分类评估有所指导。

  课题研究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分别展开调查研究,如对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行深入研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研究质量保障的相关理论和机制。又如对民办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质量保障问题的特殊性进行了研究。课题还对国际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现状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由此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历史经验,为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提供重要的基础。

  课题负责人2006年底又获得一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相关的社科研究重大课题,在具备充分的资源和人力保障的情况下,课题研究将取得更快和更大的进展。

  (六)高校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课题关系高校人才培养问题。课题负责人拥有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的基础和青年研究成果。21世纪的发展依赖人才,而人才的重要标准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性。课题研究创造性的心理机制和形成发展规律,为创造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基础。课题结合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体制,深入研究如何在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培养或发展大学生创造能力的目标,如何将创造人才培养同现有的教学体系科研体系社会实践体系联系起来,如何改进现有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等重大的问题。课题研究组正从高等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理论、社会学、人才学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用多学科的视角探讨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这一复杂课题。课题组负责人目前与香港和国外的教育研究机构及学者合作,针对研究型大学创新教育实施的理论和策略开展研究,已形成了香港高校创新教育模式等研究成果。

  按本课题计划完成时间及研究进度进行。目前,已完成:1. 基础研究:(1)资料调研已基本完成;(2)问卷设计已完成;(3)已就若干样本进行问卷施测和统计分析;2. 分专题研究:按原来设计,本研究课题分若干分专题,目前,如下两个分专题已基本完成:①关于高校素质教育与创造教育思想研究;②关于高质量创造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研究。其余4个分专题尚在进行之中,预计2007年6月之前可以基本完成分专题研究工作,并于2007年7月进入课题研究的“总结性研究”阶段,着重在分专题研究基础上总结高校素质教育与高质量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及其实际运用,按要求提交一份总结性研究报告。已发表的课题阶段成果:1.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目标体系及其分层细化《教育研究》2005年10期2. 教育思想的转变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

  (七)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题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基地重大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自2006年5月被正式批准立项后即开展了投入大量的人力进行研究。首先是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美国、日本、韩国、台湾、英国等主要国家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材料以及它们在建设终身教育体系方面的经验,开始与中国相结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深入研究:社区学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方面的作用及在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影响;中国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变革。2006发表的论文有:

  1.《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新华文摘》2006,(9)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6)转载。

  2.《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复旦教育论坛》,2006,(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3转载。

  3.《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

  4.《论现代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大学教育科学》 2006,(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5转载。

  5.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4-78

  6.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62-68。《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7转载。

  7.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教育发展研究》(A版),2006,(7)。《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8转载。

  8.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不可避免的选择,《河南教育》,2006,(5):43-44。

  9.重温北大改革,《社会观察》,2006,(6):20-22;

  10.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与危机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6,(6):59-61;

  (八)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课题计划和经费已下达。目前课题工作进展顺利。课题从21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入手,研究如何在高校开展“全人”教育,培养认同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目前政府倡导在高校中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具体化这一方针政策,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探索新型教育体系。课题负责人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拟对国内各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负责人作为外校课题负责人,与研究中心积极配合科学规划驻所研究计划,发挥课题开放研究的优势,争取获得研究成果的突破。

  二、新增重要科研课题情况

  1.史秋衡:“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获得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立项。

  2.武毅英:“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及影响”,获得2006年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立项。

  3.邬大光:“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问题研究”,获得2006年人文社科重点课题立项。

  三、研究人员下半年主要CSSCI论文成果

  1.潘懋元:《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7期。

  2.刘海峰:《科举革废与文明冲突》,《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4期。

  3.刘海峰:《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06年12期。

  4.刘海峰:《在人文与社科之间》,《学术月刊》2006年12期。

  5.刘海峰:《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6.刘海峰:《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7.刘海峰:《科举民俗与科举学》,《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8.刘海峰:《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A

  9.邬大光:《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9期。

  10.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断想》,《新华文摘》2006年18期。

  11.邬大光:《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9期。

  12.邬大光:《大学理想和理念漫谈》,《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13.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波动的政策效应探讨》,《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14.谢作栩等:《高等教育大众化视野下我国社会各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研究》,《教育科学》2006年2期。

  15.史秋衡:《高等教育地方化:现实与趋势》,《教育研究》2006年5期。

  16.史秋衡:《美国社区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结构及设计思想》,《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8期。

  17.史秋衡:《税制改革与扩大高等教育筹资渠道》,《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3A。

  18.史秋衡:《对突破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5-16。

  19.王洪才:《坚持科学发展观 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2期。

  20.王洪才:《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7期。

  21.王洪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6期。

  22.张亚群:《论科举文化遗产》,《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

  23.张亚群:《考试评价改革的三重导向》,《光明日报》2006年9月20日第4版。

  24.张亚群:《高校自主招考的制度选择》,《光明日报》2006/12/27。

  25.林金辉等:《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面临的若干新问题》,《教育研究》2006年5期。

  26.林金辉:《高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与保障机制》,《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7.陈武元:《关于制定地方民办教育管理条例的思考》,《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8.郑若玲:《考试与平等――基于罗尔斯正义论的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7年1月10日

Previous: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第三期工作简报(总第三十一期)
Next: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8年第一期工作简报(总第二十九期)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