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Address: No. 422 South Sim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Email: xmdxgjzx@xmu.edu.cn

Phone: 0592-2187552

Fax: 0592-2189065

Academic News

Home >> News&Events >> Academic News >> Content

走进《我们的精神家园》体验大师的人格魅力

2006-04-10 张仕婧 Clicks:[]

走进《我们的精神家园》 体验大师的人格魅力
――潘懋元先生周末沙龙20周年纪念文集读后
日前,欣闻殷小平师兄主编的《我们的精神家园――潘懋元先生周末沙龙20周年纪念文集》印刷出版,便迫不及待地借来一本,一饱眼福。以前也曾偶尔在杂志上看到过零星的记录先生沙龙盛况的文章,如今拿到这本文集更是如获至宝地一口气读完,之后感觉深受启迪,心中顿时萌发了想要再次走进沙龙、一睹大师风采的冲动和欲望,激发了自己想要追求学术的激情与梦想。
该文集共汇集30篇文章,大体分为“学子感言”和“媒体聚焦”两部分。其中,“学子感言”部分由21位作者的24篇文章组成。作者中有已经毕业并走向祖国各地的学长(如秦国柱、韩延明等),也有我们身边的老师和博士后研究人员(如黄建如、王洪才、肖海涛等),更有目前在读的研究生(如殷小平、张宝蓉、付八军、何雪莲等)。媒体聚焦部分由6篇不同媒体对潘先生沙龙的报道并按时间先后顺序编排而成。这些文章或抒发个人所受到的启迪与熏陶,或称赞品评沙龙本身的组织艺术及教育意义,或感叹先生渊博的学识与高尚的情操。文章体裁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既有组织严密、逻辑清晰的“标准”论文,也有抒情写意的散文、现代诗,更有促膝交谈式的随想感言。但无论哪类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对潘懋元先生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优秀教育活动家在学术成就和贡献上的推崇,以及对一名杰出教师、一位阅历丰富的长者在人品与情操等各方面的敬仰。而潘先生这寒来暑往20载、风雨无阻的周末沙龙也成为他们深受启迪的环境、触发灵感的场所、铭记终身的氛围。因为这里没有系统的理论表述和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一种宽松愉悦的感性与德性的空间。它就像一个魅力无穷的磁场,充满了思想的碰撞和交流的动感,为大家提供了更开阔的视角和更宽广的思想空间。
这一篇篇的心路历程也不禁让我联想到自己初次参加先生沙龙的经历。由于自己的孤陋寡闻、才识学浅,一直怀着对大师敬畏和胆怯的心情来到了位于前埔的教师住宅区。但当我看到先生面容可鞠地亲自站在门口迎接我们,看到他慈祥亲切的面容和目光的一刹那,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踏实了下来。走进客厅,映入眼帘的是贴墙摆放的三个大书柜,里面种类繁多、摆放整齐的书目无声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严谨认真的、遨游于知识海洋、献身教育的学者形象。各式各样的纪念品则载满了学生对这位桃李满天下的仁义之师深深的感激崇敬和由衷的挂念祝福。整个沙龙间,我们都能感受到先生对学生的一视同仁和关爱鼓励。他一直面带微笑地侧耳倾听、凝神思考,话语不多但每次都一语中的,他对问题深刻独到的剖析和极具建设性的意见都不得不让我们佩服他的思维之敏捷和清晰。我想也正是这种渊博的学识以及他宽厚谦恭、虚怀若谷的超越于智慧的更深沉的人格力量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学子争相投入他的门下,并耳濡目染积极投身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建设的宏图伟业之中吧!而在沙龙中感受到的讲求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精神、态度和方法的熏陶和濡染,这种隐性知识的意会更远比从书本上学来的道德教育更真切也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素养吧!
掩卷而思,通过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大作,不仅能够让我们这些崇敬但没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先生的学子们认识到一个更真实、更丰富的先生,更能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老师、学长们富有哲理的思辨和优美简练的文笔。总之,无论从组织形式,还是内容设计、语言艺术上而言,《我们的精神家园----潘懋元先生周末沙龙20周年纪念文集》都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读和学习的好作品。
供稿人:教育研究院 马建雯

Previous:也谈“大师”,再叙“经典”――读《英文教育经典著作选读》有感
Next:潘先生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纵论高等教育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