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0日―12日,王洪才教授赴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参加了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新时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华中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许晓东教授主持了此次大会。本次研讨会由“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及华中科技大学技术协会联合举办,与会代表共有三十多位。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欧阳康教授致开幕词并发表讲话;上海理工大学副校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徐福缘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
王洪才在教授在这次研讨会上提交了《论创新型人才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的学术论文并做大会报告。王教授认为进行大学创新教育研究可以从知识传承关系、文化模式变革和个性品质倾向等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并认为创新是一种有目的的问题解决活动,是科学活动的一部分;而创新能力是以理论知识及社会知识的学习能力为基础,以发现问题能力为关键,以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能力,并特别强调培养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应该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点;王教授提出判断创新型人才的两个标准:一是指把创新作为最高的生活追求,二是已经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据此,他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活动在于培养一种创新的倾向性和潜能,高校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而非创新型的人才。他进一步指出,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时,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问题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只能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因而主张大学教学应该给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大学的考核重点应从知识接受型向实践应用型和实践创新型转变。为此就要求大学的管理模式实现转变,建立起大学理论教学联系实际的桥梁。王教授最后呼吁大学应该由教育家执掌校印,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王教授的精彩报告引起与会学者广泛共鸣。
在此次会议上,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的钟国辉、刘玉所做的题为《创新人才培养与Dian团队模式》的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与普遍兴趣。该报告重点介绍了Dian团队模式的特点及其重要贡献。华中科技大学Dian团队,全称是“基于导师制的人才孵化站”,由该校的刘玉教授于2002年3月建立,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体的课外科技活动团队,以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参与真实的科研项目达到锻炼和培养的目的,体现了“干中学、干中思考、干中提高”的人才培养方式。五年来,该团队在校内外已小有名气,并于2006年底出现在教育部高教司“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文件中。
另一个引起大会与会学者广泛兴趣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尹仕所做的“大学生联创团队模式”报告,该报告介绍另一种与Dian团队不同的模式,该模式以学生自我组织为特征,近几年连续在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获得优胜的战绩,大家一致认为这两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都非常值得总结和借鉴。
其他与会代表均就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发表了高见,气氛非常活泼,寓学术性与实践应用性于一体。大会最后确定了学会明年的研讨任务,把“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作为明年研讨重点。
|
|
|
|
Previous:王洪才教授赴长沙参加“第九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研讨会”
Next:促进创新创业型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概述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