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Address: No. 422 South Sim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Email: xmdxgjzx@xmu.edu.cn

Phone: 0592-2187552

Fax: 0592-2189065

Academic News

Home >> News&Events >> Academic News >> Content

载着光荣与梦想远航

2008-05-22 张仕婧 Clicks:[]

载着光荣与梦想远航

教育研究院院长 刘海峰

三十而立。一转眼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办学历史已届三十了。凡事过了三十年,多少有些值得总结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全国最早的同类机构。
1978年5月17日,厦门大学成立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这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机构,是在理论界突破思想束缚、学术界春风劲吹的时候,应运而生的产物。可以说,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是伴随着思想解放的春风诞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成长的。
虽然在1984年发展为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改称教育研究院,但院的历史就像大学校龄的计算办法,关键在其与前身机构是否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高校的校庆年份计算通常从高等教育层次的办学历史算起,也许这所大学最初只是“学院”,或者连学院之称都还没有。近年来,我曾主持过多所大学的百年校史论证,并承接教育部委托的“确定校史起源的原则与标准研究”课题,得出结论为,一般改名不影响校史的连续计算,尤其是90年代以前曾举办过校庆者,其年份可以累加起来。1988年和1998年,高教所曾举办过10年、20年纪念学术研讨会,现在的院庆是再一个10年后的累加。
其实,厦门大学教育学科的渊源还可以追溯得更早,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1921年4月厦门大学建校时便设有师范部,同年11月改为教育学部,1930年厦门大学已成立教育学院,设有教育方法学系、教育行政学系、教育心理学系,1932年新增教育原理学系。1936年,教育学院又合并为教育学系。当时曾有一大批全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在厦门大学任教。1954年院系调整时教育学系调出,改设教育学教研室,直到“文革”前夕。1978年建立高教研究室之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30年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缩影。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学科,其研究领域相当广泛。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发源地,在学科创始人潘懋元先生的带领下,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科茁壮成长,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前二十年发展的基础上,近十年来,又建立了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了“985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 国家创新研究基地,完成了“211工程”第一、二期重点项目并进入第三期建设,设立了高等教育学博士生访学基地。从原来一个高等教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发展到有高等教育学、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三个博士点,一个教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一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为了保持高教特色和优势,研究院强调拓宽学科平台,坚持高教方向。
作为一个规模不大的研究院,我们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教学科研既重量,更重质,在重视量的同时,力求以质取胜。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已经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研究院的发展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在未来的岁月里迎接挑战,更上一层楼,如何在全面发展、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保持特色,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发展历程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其培养的人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学科在中国的日益兴盛,30年前创建第一个专门研究机构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相信还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更加显现出来。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就像一艘航船,从最初的一叶扁舟,发展变化成为一艘巨轮。在30年的航程中,经历过多次的更新换代。潘先生就是我们的老船长,教师则有如船上的水手和船员。一届一届的学生有如船上的乘客,航行一段时间后便停靠上岸了。但是离开这艘船的人们,仍然不忘在船上的生活岁月,在这艘船30华诞的时候,又回来聚会了。无论是我们的船员、曾经的乘客,还是专程来参加30年院庆的嘉宾,都感到格外的高兴。
让我们同舟共济,一起为这艘船加油,迎接风雨与挑战,载着光荣与梦想去远航。

Previous:在院庆30周年纪念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来宾欢迎词
Next: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Ronald Barnett教授做学术报告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