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8日上午,我院王洪才教授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教育研究与美的追求”,徐岚老师作题为“师德与学术道德”的学术报告。此乃以学术盛会庆祝新中国60岁生日。报告由杨广云副院长主持,郑若玲教授、陈兴德老师、覃红霞老师以及多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
王教授的报告准备了两份,足见其对学术追求的严谨与认真,体会他在研究中对美的享受。报告共分为六个部分。王教授首先从缘起谈起,阐述美的追求的真谛,以及教育研究是痛并快乐着。但是好多同学目前很困惑或者只是体会到教育研究的痛苦,还没有发现它的美、它的快乐。接下来论述了研究是美的,教育研究尤其美,从科学研究探索的真相、教育研究是一种美的追求、教育活动就是要塑造美好心灵层层深入。从实践经验中升华总结出合格研究者的经历及追求知识的里程,接着论述美的蕴涵――美是主观的,也是超功利的。最后的结语更是掷地有声:只有追求美,才能实现美;每个人都具有审美的潜能,关键在于激发;从发现自我起就能发现美;追求美是种不断超越的过程。整个报告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中间经过升华最后有回归生活。美是很享受的东西、是很愉悦很快乐的,但它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它就在身边的生活中,且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发现美、追求美!
在提问环节,大家也都很受感染,像郑教授描述的:久久陶醉在美的享受中。郑教授提出如何处理美的追求与现实的关系,张维宏博士提出如何处理真、善、美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美的追求与现实中的无奈等。王教授的报告思维严密、逻辑清晰,环环相扣,激昂顿挫、文采优美,宛如诗朗诵。不仅让我们在美的高境界中畅游,还让我们深切体会学术之美。最后郑教授还提出此次报告应该整理成文,成为新生教育研究入门的必修课。
徐岚老师的报告是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师德现状背后的原因。徐老师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师德建设的背景从而引出问题――教师个体所理解的师德是什么。这体现了质性研究的特点,质性研究注重研究过程。接着介绍了研究性大学师德建设的现状,包括考核评聘制度和师德评价标准的关系、教师对学术职业的看法、学生对师德师风的看法,然后是对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整合教师各种角色和职能、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树立学术责任观、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完善聘任评价等相关管理制度四个建设性方面谈起,最后是结语,用了三幅很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把师德建设的核心总结为学术责任观的构建。
徐老师的访谈资料分析很严谨,从登陆到编码再到提出核心概念、扎根理论。就像徐老师后面说的一样,这个研究不是探讨应然状态,也不是普适性的为了推广,而是为了深挖师德建设背后的原因,为师德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
从提问环节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对质性研究方法了解不深,但有着浓厚的兴趣。
总之,这两场报告都很精彩,很巧合的是两场报告配合的很巧。一个是高屋建瓴的论述教育研究中对美的追求,一个是对美的实践,相辅相成,互相加深理解。报告在杨院长幽默地点评中结束。
杨灵菊供稿
|
|
|
|
Previous:潘先生等参加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
Next:刘海峰教授等参加高校招生与宪法平等学术研讨会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