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Address: No. 422 South Siming Road, Siming District, Xiamen, Fujian

Email: xmdxgjzx@xmu.edu.cn

Phone: 0592-2187552

Fax: 0592-2189065

Academic News

Home >> News&Events >> Academic News >> Content

潘懋元教授从教75周年庆典暨“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学术会议综述

2010-10-12 张仕婧 Clicks:[]

2010年10月9日―10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潘懋元教授从教75周年庆典暨“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德祥、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西南大学常务副校长宋乃庆、陕西师范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李钟善、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笃彬、江西师范大学原校长眭依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谢桂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文东茅、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应强、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阎光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所长卢乃桂、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华正中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白杰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兼教科所所长秦惠民、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张红霞、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正伟、苏州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周川、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胡建华、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中山大学教科所所长黄崴、《教育研究》杂志社主任高宝立、中国教育报高教中心主任唐景莉、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等五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贵芹宣读了教育部贺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授予潘懋元“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宣读了颁奖决定。教育部、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院士杨叔子、中共福建省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副省长陈桦等许多机构和个人发来了贺信贺词。众多学界名流在回顾了潘懋元先生从教75年来在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的重大成就与贡献,并就“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大会主题展开了丰富的研讨,形成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一、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

众多专家学者就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展开了研讨,报告内容丰富、研究视角新颖独特、研究方法多样。研讨主要围绕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定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最终归宿与方向等问题展开。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理解,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不同的方式总结概括,也会得出不同的理解。潘懋元先生从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研究与政策的关系,认为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对政府制定和解读政策提供服务;其二是研究与实践的关系,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研究工作要能够作为教育政策或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其三是研究与应用的关系,认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不仅在于理论创新,更在于应用理论,总结过去,发现未来,及时的预测、预警。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是指高等教育研究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有学者认为根据高等教育历史演进过程,可以将对高等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理解概括为五种观点,一是社会免责观,二是社会使命观,三是内外部职能观,四是主体责任观,五是学科责任观。其中学科责任观代表了专业研究者的立场,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最直接的社会责任。这些主要是从较为宏观的视角来理解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从微观的视角来看,有学者认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高等教育研究既应当承担引领和重建大学精神特质的责任,以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为己任,更应该让高等教育研究与微观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此来更好的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而有学者却认为由于“社会责任”缺乏明确内涵所指,会使人们对社会责任产生误解,进而导致高等教育研究受制于社会责任,缺乏自主与自由。所以,提出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有必要驱逐社会责任,代之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幸好有学者一针见血的提出,我们必须要明确高等教育研究的立场与责任,重视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利益关怀与社会立场。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而研究立场与研究者利益关怀的不同可能是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不同理解的根本之所在。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社会责任及使命的探讨主要包括两大类。其一是探讨高等教育研究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重点着眼于知识分子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共性;其二是探讨高等教育研究者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特殊性。有学者认为研究者保持内心的自由与独立的人格是很好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所在,研究者应该从行政权力、势力中脱身而出,走上属于自己的“思想解放道路”。还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研究者应该用作为科学精神气质的四条规范来约束自己,即普遍性规范、公有性规范、无私性规范和合理的怀疑性规范。有学者认为预测与预警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主要社会责任。还有些学者对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的实现进行了探讨。有学者系统探讨高等教育研究者社会责任实现的条件,也有学者探讨大众传媒在高等教育研究者社会责任的实现中所应该起到的作用。
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社会责任的归宿和方向的探讨亦十分丰富。有学者指出了当前高等教育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明确提出了未来高等教育研究的方向与重点,以使高等教育研究切实担负起服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也有学者在反思了高等教育研究中的10个现象的基础上,探讨了什么是高等教育的本真,并认为高等教育的本真即培养人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在于回归本真。

二、潘懋元先生与高等教育研究

在“潘懋元先生与高等教育研究”的研讨中,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展开,即潘懋元先生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潘懋元先生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潘懋元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特点。
在潘懋元先生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探讨中,有学者开宗明义的提出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与践行者。还有学者认为正是潘懋元先生主编全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建立全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成立等才使得高等教育学成为一个新兴的知识领域。也有学者从我国高等教育学建立及发展的阶段入手,将我国高等教育学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实践经验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科化建构阶段、第三阶段为学科建设与院校研究并行阶段、第四阶段是稳步提高阶段。从而通过四阶段的论述来探讨潘懋元先生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学者探讨了潘懋元先生与中国高等教育学派的建构之间的关系,认为潘懋元先生是中国高等教育学派的重要推动者与践行者,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学派产生的条件、可能性以及路径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并付诸于研究与实践中。
在潘懋元先生作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的探讨中,众多专家学者更多的以潘懋元先生的高等教育理论观点以及潘懋元先生在理论研究方面的多个“第一”与“率先”为引子来呈现潘懋元先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有学者认为潘懋元先生始终秉承知识分子的情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理论勇气与学术良知,在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中迎风搏浪,引领高等教育研究一路前行。有学者通过梳理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通向农村”的学术思想来体现潘懋元先生作为一位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也有学者通过探讨潘懋元先生关注弱势群体来显示潘懋元先生的学术良知以及作为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责任,认为潘懋元先生以教育公平为价值目标,关注弱势高校,如民办高校、地方本科院校等,都充分展现了其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开拓者的社会责任之所在。还有学者探讨潘懋元先生在遵循高等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脉搏,如根据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敏锐的预测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下,民办高等教育必然重现。
众多的与会学者,探讨了潘懋元先生在高等教育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思想,并对其特点进行了归纳。有学者探讨了潘懋元先生的比较高等教育思想,指出,潘懋元先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关注比较高等教育研究的情况,为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指明了方向。在研究价值上强调“洋为中用”、借鉴创新;在研究对象上,强调放眼世界,不仅只关注发达国家的情况;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可比性。对于潘懋元先生学术思想的特点和特性方面,众多的与会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潘懋元先生对于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贡献可归纳为首创性、启蒙性、系统性、引领性和持久性等特点;也有学者提出潘懋元先生的学术思维“创新与求实并重、析理与论道相融”;还有学者认为实践性与前瞻性是潘懋元先生高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

三、高等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紧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脉搏,密切关注高等教育热点问题是每一位高等教育研究者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本次会议的众多与会者目光聚焦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热点问题。
大学承担的社会责任。有多位与会代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学者通过材料的梳理,对1994-2009年有关大学社会责任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以此来管窥近十五年来国内大学关于大学社会责任研究的概貌。也有研究者探讨了新时期我国大学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路径选择,认为教书育人、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引领社会文化和社会批判是大学在新时期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而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所承担的责任各有差异,其履行责任的方式也应该是互不相同,各有差异的。
地方本科院校、独立学院发展的定位、困境及出路问题。地方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定位及发展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的得当解决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学者从学术视角出发,引入卡耐基教学促进会前主席博耶提出的“大学术”的概念,提出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的构想。有学者就地方本科院校品牌建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地方本科院校的品牌建构应注重错位发展价值、和合发展价值和特色发展价值,追求专业教育人文化和人文教育专业化,体现专业应用价值和文化发展价值双重价值属性。有学者提出在政府、社会中介力量以及独立学院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推进独立学院健康有序的发展。
高考公平与自主招生。高考公平问题与自主招生是高等教育的“入口”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既是高等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然而实现“入口”公平与效率的兼顾是一个永恒的难题。有学者提出,我国目前在高考的形式、内容与录取三方面都存在较突出的不公平问题,高考改革必须首要公平,绝对的公平是一种理想状态,但是相对的公平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还有学者提出,在高校的招生中,一定要体现各大学院系、专业招生的自主权利。
高等教育强国之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是我国的发展目标。有学者从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及特征入手,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路径选择,并指出了我国建立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处理的四大关系。还有学者重点探讨美国成为20世纪高等教育强国的原因,以期为我国所借鉴,认为对于高等教育后发国家来说,要实现赶超目标,既要善于借鉴,更要敢于创新。
此外,与会者还就“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与改革的研究、“高等教育评价制度”、“高校校长职业化的研究”、“高等教育机构设置”、“高等教育价值观”等诸多高等教育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与探讨,引人深思。
在短短两天的会期里,众多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与研讨,通过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使得各位与会者对于高等教育研究者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这必然会引发作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与会者的自我反思,从而使高等教育研究能够更好的履行其社会责任。此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Previous:七十五年从教是一种社会责任
Next:学术盛宴,思想的火花在传递――记学术研讨会之“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分论坛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