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5-7日,刘海峰教授应邀赴北京参加“北京论坛”。“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是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举办的国际性高端论坛,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该论坛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累计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多位政要和学者参加了这一盛会。2010年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为主题,设置七个分论坛,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外国学者和政要占大多数,包括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墨西哥前总统埃内斯托•塞迪略、著名宗教哲学家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尤根•莫尔特曼等。
教育分论坛汇集了国际教育学界的诸多著名学者,如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的Michael Nettles、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的Biddy Martin、印第安那大学的Heidi Ross、英国剑桥大学的Ian Leslie、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Karen Mundy、德国卡塞尔大学的Ulrich Teichler,以及来自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加拿大约克大学、首尔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马来西亚大学、泰国龙宫大学等多所院校或机构的教授11人,以及港台地区的教授4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做了题为《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的论文报告。
在报告中,刘海峰教授首先以生动的图片展示了亚洲国家民众对高考的极度重视,引出高考之效率、公平难以兼顾的矛盾,然后分别陈述了效率优先和公平为首之两派主张的核心观点。最后,刘海峰教授引经据典,从历史的线索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启发,又回到现实,评述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等改革方案的优劣,提出“高考是不太好,但目前没有高考更不好”,高考改革的趋势是“从效率优先走向公平优先,继而走向公平与效率兼顾”这一观点。刘海峰教授风趣的语言时常引起会场的阵阵笑声,他的观点引起在场嘉宾和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他们分别就各自国家或地区的大学入学考试现状展开评述,与中国高考对比,并阐述了各自对于效率和公平的看法。
(供稿人:徐岚)
|
|
|
|
Previous:范怡红教授、徐岚助理教授和吴薇助理教授作关于“国际视野下的大学教师发展”的报告
Next:09级博士生冯用军应邀赴澳门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