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3-4日,刘海峰教授和徐岚助理教授应邀赴北京参加了“社会变革中教育研究的使命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北京大学教育学科恢复30周年庆祝会议”。教育部孙霄兵司长、管培俊司长、张力主任,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等均与会发言。另外,参加会议发言的著名学者有来自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院系领导或教授18人,来自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教授4人,来自海外如德国卡塞尔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日本东京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世界银行等多所院校或机构的教授11人。其中,我院院长刘海峰教授做了题为“学术之道与学术之美”的大会报告。
在报告中,刘海峰教授从自身26年学术生涯的体会与反思出发,阐述了什么是“学术之道”和“学术之美”。学术之道是学术职业方面的问题。刘教授认为,学术是比拼智力、能力、体力、耐力和毅力的人生长跑,智力固然重要,但体力同样重要。刘教授同时归纳了以学术为业的五种境界,即以学术为苦业、以学术为职业、以学术为事业、以学术为志业、以学术为乐业。大多数教师应该努力做到以学术为事业这一层次,但同时也不否认大学教师职业作为谋生手段的性质,大学教师不是蜡烛。学术之美在于能用简练清晰的话语表达艰深的思想和观念,闪现智慧的光芒,并与读者达到共鸣。刘教授认为,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如何表达出来同样重要,文字的境界会影响学术之道。
刘海峰教授强调做学者应该在忙碌慌乱的学术大环境中坚持“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信念,反而容易获得学术职业的幸福感和内心的平静,无论是对已经走上学术道路的学者还是对正在求学过程中的青年学生而言,都可谓发人深省的启迪。刘海峰教授幽默的语言赢得了阵阵笑声和满堂喝采。
(供稿人:徐岚)
|
|
|
|
Previous:王洪才教授等应邀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复杂理论与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
Next:09级博士生杨院应邀参加全国第八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学术会议
【Clo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