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至22日,第十四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湖南高等教育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我院潘懋元先生、邬大光教授、武毅英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同行的还有7位博、硕士研究生。本次研讨会主题为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与保障,参加的人员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60多家单位,与会共有2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
研讨会分开幕式、大会专题报告、分组研讨、大会总结等几个板块进行。在开幕式中,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申纪云出席会议并讲话,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教授致欢迎词,潘懋元先生应邀在大会上讲话。在简短的讲话中,潘先生主要就由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6年发起召开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成绩进行发言。先生在讲话时表示,十分高兴看到我国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人员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希望高等教育研究的水平在未来有更大的飞跃和提升。
在大会专题报告中,湖南大学赵跃宇教授、厦门大学邬大光教授、南京大学龚放教授、湖南理工学院刘理教授、中山大学陈昌贵教授、江苏大学王长乐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应强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立志教授、湖南工业大学刘初生教授、湖南大学唐松林教授、沈阳师范大学康翠萍教授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就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进行了精彩的报告。
邬大光教授的报告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底线》,其核心观点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黑洞”问题;应从理论和实践分析确认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并通过对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因素的数据采集建立高等教育质量最低标准;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既是理想,也是制度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建立新的大学理念和制度的过程,是重新配置教育教学资源的过程,是对人才培养规律重新认识的过程。
武毅英教授和2010级博士生刘莹此次向大会提交的论文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论文分别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组织学多学科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关系进行探讨,实现从理论层面更深入地揭示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成因、机理与规律,从机制上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合理流动。该文受邀在大会上进行报告,由刘莹代表发言。
研讨会还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代表们围绕不同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分为省外教师组、省内教师组和研究生组。潘懋元先生参加了研究生组的讨论,认真倾听了几位研究生的报告,并应研究生们的邀请,在会上对报告进行点评。先生肯定了各研究生报告的研究成果,也指出存在的不足。此外,先生向与会研究生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希望研究生们由博返约,提高作报告的水平;二是希望研究生们要坚持自己的学术观点,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就应坚持;三是希望研究生们积极地对一些高等教育的实践难题进行深入研究,例如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问题、民办高等教育分类管理问题。
22日上午,研讨会举行闭幕式,在与会学者和研究生们的掌声中结束。会后,部分师生参加了组委会安排的考察活动。
据悉,全国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由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于1986年发起召开,每两年一届,在三所大学轮流召开,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高层次论坛,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高教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方泽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