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会议

我院师生出席第十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育史研究论坛

2016-11-22 张仕婧 点击:[]

轻风拂面,细雨蒙蒙,林木葱郁,花草芬芳。2016年11月18日到20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教育史研究论坛在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杭州隆重召开了。此次论坛由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主办,浙江大学中外教育现代化研究所承办。与会专家、师生代表等近一百人,提交学术论文70余篇。我院刘海峰、张亚群、郑若玲教授,陈兴德、覃红霞副教授,博士生刘盾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

在论坛的主题演讲阶段,我院院长刘海峰教授作了题为《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演变》的报告。刘教授探讨了唐宋的宾贡进士制度与怀柔远人政策,分析了日本、韩国、越南、琉球等地的科举历史与演变。他指出,12至19世纪,中、韩、越三国连同琉球构成一个独特的东亚科举文化圈,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部分是由于科举传统的延续,东亚才演变形成了在世界上颇为独特的考试文化圈。注重以考试成绩作大学招生的重要依据,成为东亚国家高等教育不同于欧美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刘院长的报告内涵丰富、视野宽广、饱含教育学与历史学的深厚底蕴,体现了学者的风采与大家的风范。

在分会场上,张亚群教授作了《中国近代教育家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影响》的报告,张教授言明,中国近代教育家融古今中外教育思想为一体,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导向,实施通才教育模式,注重文理基础学科建设,倡导学术自由、实行民主治校,重视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若玲教授的报告题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学博士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美、加六所一流大学为例,探讨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培养模式,发现其学院使命互不相同、专业类型标新立异、招生考试独具特色、课程结构丰富多元、中期考核要求严格等,并从跨学科建设、招生考试改革等多个方面为我国教育学博士人才培养提出了发展建议。

陈兴德副教授探讨了《妥协中的坚守——无锡国专与中国传统书院文明赓续》,研究了民国“书院复兴运动”中的无锡国专及其校长唐文治。他着重讲解了唐文治的“理学救国论”、唐对“国性”、“人心”问题的理解、原则性与灵活性兼顾的方式风格、对“书院现代化”的重大贡献、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独特的仁爱品质、实践智慧等。

覃红霞副教授以《虚幻的自主:重论中世纪大学的法律身份与地位》为主题,重新论证了中世纪大学的社团法人、特许状与特权。她通过详细的分析和严密的推理,提出“社团法人只是中世纪特有的法律形式,中世纪大学特许状不是近现代意义上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契约,特权是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基础,但具备典型的等级性、脆弱性、两面性等特征,与当代研究者理解的大学权利、自由有很大差异。”

我院各位专家教授的报告鞭辟入里、旨趣深远,赢得在座各地学者与师生代表的一致好评与连连掌声。本次论坛立意深刻、主题多元,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众多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交流思想、沟通心声、启迪智慧、增进友谊。可以说,这次论坛既大力促进了教育史学术的发展,又有效推进了教育史学科的建设。


                                                   (刘盾博士生供稿)


上一条:“面向2030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与行动”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信
下一条:刘海峰教授出席“第四届海峡两岸教育学院领导人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