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发展研究中心年度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以“为科举制正名,为科举学奠基”为目标的“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2-4日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召开。一百年前的9月2日,科举制在风雨飘摇中被废止。值科举废止100周年纪念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上,学者们在理论层面对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影响进行探讨,以求总结科举制的千秋功罪,从多学科的角度探讨科举制的废除和科举学的发展,为现实考试制度改革提供历史借鉴。
共计150余位研究科举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除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外,还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学者。研讨会收取了120余篇论文,主要围绕科举制的历史、影响与科举学的现实意义等展开讨论。
科举制是中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古代的考试取士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影响重大而深远的制度。从隋唐到明清,从创立到废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年。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著即自丙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科举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会议中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潘懋元教授表示,“盖棺尚未定论,争论仍在继续。”研讨会并不是要为中国科举制度“唱挽歌”,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一制度的功过是非,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在总体否定中肯定某些值得肯定的东西,并从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或启示。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认为“对科举制的评价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出现各种与历史实际不符的说法”,他提出要为科举制平反和正名。
学者们认为科举制对选拔人才、普及文化,促进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成效卓越,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强调要用才能而不是按照出生来选拔官吏的制度,使得下层人民向上层流动成为可能,对西方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亦有重要影响。
伴随着对科举制新一论研究热潮和众多学者从不同学科视角对科举制的研究深入,“科举学”逐渐形成。1992年,科举学的倡导者刘海峰和他的研究生们以科举考试研究作为科研与教学重点,首倡建立了“科举学”。刘海峰在《为科举平反》一文中说:“正是在为科举制平反的大趋势中,‘科举学’应运而生。‘科举学’的提出本身具有某种为科举制平反的含义”。
在会议的闭幕式上,刘海峰教授认为“‘科举学’的发展趋势是从冷寂走向热门,从制度的考释走向理论的探讨,从激情的批判走向理性的判断历程。科举废止百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相信,科举学必将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门烁然可观的显学。”。
二、其它国际学术会议情况
高教研究中心应邀与挪威奥斯陆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立陶宛考那斯技术大学等学校的教育研究机构合作举办“大学质量发展”(UNIQUAL)国际学术会议。UNIQUAL 2005国际学术会议将于2005年10月初在挪威特隆赫姆市举行,研究中心潘懋元教授、谢作栩副主任及其他科研人员将出席会议并做“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等大会主题报告。会议中南非高教部长、塞尔维亚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和部分北欧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将就大学质量问题进行主题发言和深入研讨。
UNIQUAL 2005会议的主题是在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急剧增加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各种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质量,同时也关注相应的国家教育政策和大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三、基地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一)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一: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
从2000年开始,本方向着重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进行了研究。现课题已完成,已进入结题程序阶段。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也即将出版。
(二)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二: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本课题研究已经进入了结题阶段。在高等教育体制研究总报告中,已形成了以第一篇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第二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第三篇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研究成果。作为课题成果的专著已完成,进入出版阶段。
(三)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三: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
课题研究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该课题也已进入了结题环节,数十万字的课题结题报告和专著初稿已经形成。“985”二期相关课题研究将从各具体的高等教育办学层次出发,进一步深入细致地研究大众高等教育的体系与结构。
(四)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四: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
由刘海峰教授主持的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自2001年12月开始研究,目前已基本完成。今年来,取得的进展主要有:
1.2005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课题组负责人刘海峰教授等为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起草“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纲要研究专题之六――高考制度改革问题研究”初稿,为国家高考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2005年5月15―17日,刘海峰教授应邀到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合作研究,共建研究实习基地。今后每年选派研究生参加其高考录取工作,以了解招生工作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刘清华博士还为天津市草拟高考改革初步方案。
3.覃红霞的博士学位论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已于2005年6月通过答辩。
4.课题组成员今年已发表论文主要有:
1)高考改革何去何从, 刘海峰,《教育研究》, 2005年第3期
2)高校自主招生不等于自行考试,张亚群,《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3)高考改革必须凸现公平,郑若玲,《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
4)重评科举制度,刘海峰, 《厦门大学学报》, 2005年第2期
5)科举考试的功能与科举社会的形成,郑若玲,《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6)论高考的教育功能, 郑若玲,《教育导刊》2005年第1期
7)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刘海峰,《中国考试》2005年1月,上半月刊研究版。
8)为科举平反, 刘海峰,《书屋》, 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8期转载
9)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刘海峰,《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4月号下半月
10)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刘海峰,《考试研究》,2005年第1期创刊号
11)高考改革首重公平,刘海峰,《光明日报》2005年6月22日第5版
12)高考改革观点述评,张亚群,《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第6期。
(五)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五: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
课题正按计划进行。课题负责人正结合从事实际高校领导工作的实践和经验,通过理论与实际相互对照,深入思考中国高校的内部管理问题。2005年上半年,以负责人为主的课题组发表了数篇论文,并继续进行成果专著的撰写工作。其中发表的论文有:1.李泽�、唐拥华:"关于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若干问题的探讨",《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2.李泽�、姚加惠:“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拟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同时专著《科学与民主: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的撰写情况是:第一章 绪论 (李泽�);第二章 定义的视角:现代管理及大学内部管理的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朱仁显、李国强);第三章 国际的视角: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 (李泽�);第四章 规范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应有之义 (李斌琴);第五章 决策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重要问题 (林培锦);第六章 学术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核心问题 (周川、徐花萍);第七章 教师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举措 (刘士民);第八章 职员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制度 (罗艳华) ;第九章 学生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黄伟达);第十章 “巨型大学”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现象[上](姚加惠);第十一章 “巨型大学”的视角:大学内部管理的一种新现象[下] (朱景坤);第十二章 思考与展望 (李泽�)。本课题成果的专著形式(已形成初稿),争取在今年底最迟明年初结题并正式出版。
(六)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六: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
课题研究正顺利地进行中。课题研究正按计划形成研究报告及专著,其重要内容有:第一部分,国内外关于“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研究思想与理论。第二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地位的研究。第三部分,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演变的研究。第四部分,国外高等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政策与改革实践的案例研究。第五部分,中国高等教育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的现实基础分析。第六部分,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若干问题研究。预计2005年上半年完成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并进行全面修改、论证。
课题组在近期研究中,从21世纪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出发,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目标,以科学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为依托,将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融入到人才发展战略之中,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七)人文社科重大课题研究方向之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课题2005年6月已获立项。目前课题负责人已着手开展国内外调研工作,确保课题在2008年6月前顺利完成。
四、学术交流活动
1.2005年6月底到7月初,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刘海峰教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高等教育考察团访问美国,对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研究访问。
2.2005年9月底到10月底,研究中心史秋衡教授到台湾地区大学及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交流访问。
3.2005年8月和9月,教育研究院张彤博士、赵叶珠副教授先后赴英国大学访学及出席国际学术会议。
4.2005年10月初,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潘懋元教授、谢作栩副主任等应邀到挪威出席UNIQUAL 2005大学质量国际学术会议。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5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