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现承担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该项目已经完成,正在等待教育部社科司结项通知。至结项时,课题组成员发表了10篇课题署名CSSCI论文,以及6篇其他相关CSSCI论文和1篇非CSSCI论文,形成了基础性研究的系列专项研究论文集,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40万字的课题研究总报告。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题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本项目为期三年,目前已经完成项目研究,已经出版有《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专著一部,正在等待教育部社科司接项通知。
(三)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目前课题工作进展顺利,已经进入最后的研究阶段,近期拟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项目研究专著一部,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
今年是本课题研究的第三年,课题组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已联系厦门大学出版社,准备在2009年出版研究成果的主体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以中央部委属院校为例》。此外,课题组已经发表论文多篇,课题组成员今年以来出席高校毕业生创业等多项会议,课题进展顺利。
(五)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本课题进展顺利。课题组正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等理论视角入手,通过被兼并、倒闭的民办高校案例,形成明晰民办高校产权的方案与建议,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六)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负责人张亚群教授
课题组目前正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研究人员正以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传统高等教育资源转化、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机构变迁、课程变革、人才转型等多重维度,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动力、过程、特征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制约因素、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
(七)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课题负责人范怡红教授
本专题研究正按预期计划顺利开展,今年以来,课题组相关成员已经陆续发表论文多篇,7月12日至15日,课题主持人范怡红教授参加了由国际教育发展联盟和高等教育专业与组织发展联盟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承办的“国际教育发展联盟:中国大会――大学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保障高级研讨会”,范怡红教授作为中方主持人主持了“建立全国性的大学教师发展组织”和“大学教师及其组织发展的研究与趋势”两个专题讨论,并做了《高校教师发展研究与基于Web2.0的资源共享平台》的大会报告。
(八)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走向与质量保证,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
本课题在林金辉教授主持下进展顺利,课题组成员刘志平、翁海霞、鄢晓等已经分别发表文章多篇,此外,多位研究生围绕本项目撰写硕士论文,这为本项目顺利完成打下良好基础。
(九)高考改革与入学机会公平研究,课题负责人郑若玲教授
在郑若玲教授主持下,本课题已经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陆续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主要包括《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公共服务体系的运行及启示》(《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2期)、《高考“替人受过”:现象及其本质》(《复旦教育论坛》,2009年第2期)、《关于“高考移民”国际化的理性思考》(《教育测量与评价》,2009年第5期)等。
二、中心第二季度主要学术活动
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新一届(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名单,福建省共有18人入选,本中心刘海峰教授当选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2、2月26日,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车尔尼雪夫斯基国立人文师范大学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根据合作意向书约定,双方合作的项目包括:就中俄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互相交换科研资料和信息、共同进行教育合作研究、互派访问学者及互邀参加对方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3、2009年3 月7日,由潘懋元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2008年教育学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AIA080001)和“做强地方本院校”(课题批准号:08QG01011,AGA080340)中期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行。
4、潘懋元教授主编的《现代高等教育思想的演变――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一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
5、2009年3月13日到15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和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在厦门大学召开。会议主题为“新形势下高教研究机构建设与高等教育研究”,重点探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研究范式变化。全国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各高等学校高等教育学会负责人以及各省级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负责人,共计143个单位的173名著名高教研究机构负责人及著名学者。
6、王洪才教授结束了为期半年的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活动于3月16日回国。
7、4月27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教授Lyle F.Bachman博士来我中心参访,并就考试测量问题与中心刘海峰教授等进行了会谈。
8、4月24日至5月1日,张亚群教授赴台参加由台北教育大学主办的 “2009两岸高等教育革新与发展――教育哲学与历史”学术研讨会。
9、5月25日,美国教育哲学学会会长,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哲学项目主任,美国杜威学会原会长David Hansen前来我中心访问,并应邀在厦门大学南强讲座作了“A PERSPECTIVE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VALUES, ETHICS, AND KNOWLEDGE IN HIGHER EDUCATION TODAY”的学术报告。
10、6月1日,牛津大学教育系Hubert Ertl 博士和Stephanie Wilde博士为中心师生做题为Transitions between Vocat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UK - Findings from a Research Council Funded Project”和“14-19 Education in the Eyes of Higher Education staff � evidence from focus group research in England and Wales”的学术报告
11、5月27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许美德教授与查强教授前来我中心,并位我中心师生分别作了《有一种新兴的中国大学模式吗?》和《中国迈向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过程》的学术报告。
12、6月18日,应共青团福建省委的邀请,林金辉教授赴福州主持“院士与大学生面对面活动”。
13、6月10日至6月20日,我中心刘海峰教授、谢作栩教授、范怡红教授等赴挪威科技大学参加了第六届大学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与挪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奥斯陆大学教育学院、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和芬兰特尔库大学等多所高校和高等教育研究部门进行了学术交流。
14、台湾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通识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弘祺教授于6月28日-7月1日来我中心交流、访问,并在我校南强学术讲座上作《中国考试制度与家族结构的改变》专题报告。
三、第一季度基地专职研究人员论文发表情况
1、刘海峰.科举制与儒学的传承繁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史秋衡.美国公立高校经费来源结构变化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9,(3)
3、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江苏高教,2009,(1)
4、潘懋元.教育基本规律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江苏教育研究,2009,(4)
5、王洪才.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思考,复旦教育论坛,2009,(1)
6、潘懋元.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2009,(3)
7、潘懋元.中国独创的教育基本制度――《自学考试制度研究》简介,教育与考试,2009,(2)
8、潘懋元.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9,(5)
9、潘懋元.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前景广阔――朱玉新著《树人探究》序和跋,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
10、刘海峰.科举文化与古代文学的关联,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11、刘海峰.科举文学与“科举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
12、刘海峰.科举学的教育视角,理论月刊,2009,(5)
13、史秋衡.英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制度变迁探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4、史秋衡.英国高校科研质量管理的路径选择:从院校竞争走向国家整体协调, 高等教育研究,2009,(6)
15、史秋衡.在反思与觉醒中寻求高等教育研究范式――2009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会议综述, 中国高等教育,2009,(8)
16、邬大光.高等教育地方化研究的新进展――《地方大学办学特色研究》代序, 高教探索,2009,(3)
17、邬大光.台湾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2009,(3)
18、王洪才. 金融危机向高等教育展示十大发展机遇, 江苏高教,2009,(3)
19、林金辉.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展望, 中国高教研究,2009,(6)
20、张亚群.文理分科不应“文理分家” 成才之路,2009,(15)
21、张亚群.台湾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及其特点, 教育与考试,2009,(2)
22、张亚群.高中取消文理分科为时尚早, 考试研究,2009,(2)
23、郑若玲.高考“替人受过”:现象及其本质, 复旦教育论坛,2009,(2)
24、陈武元.我国普通高校经费筹措的实证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2009,(7)
25、武毅英.教会大学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大学教育科学,2009,(1)
26、范怡红.英国大学教师发展的特色及其启示,理工高教研究,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