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教研究中心2008年重大项目招标选题确定
2008年3月按照社科司和社科管理中心的要求,高教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讨论形成了2008年重大项目招标选题,并且按照程序完成选题上报工作。具体选题如下:
选题之一: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走向及质量保障;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简要说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作为高教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研究成果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与丰富中外合作办学已有研究成果,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同时,由于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期望它对实际的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研究现状与难点:目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国高等教育与中外合作办学的关系、中外合作办学政策法规的解读、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个案分析和经验总结等方面,而对于如何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引进以及引进之后的开发与利用,如何把脉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走向,如何保障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水平与质量等,还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研究内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走向;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战略;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选题之二:高考改革与入学机会公平研究;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简要说明:近二十年来,高考制度进行了方方面面的改革,原来的统一高考模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但从总体上看,有些改革具有一定的“应急性”,方向和视角较发散,难免“顾此失彼”。作为一项涉及面广、影响重大的考试制度,高考改革的运作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立基”,即所有改革都应首先以这一“立基”为出发点,在不损害“立基”的前提下再配合进行其他改革。对于高考这样一条中国高等院校选拔新生和国民竞争高等教育机会的主要甚至唯一途径,“确保入学机会公平”理应成为高考改革的“立基”。本课题将从纵向与横向、宏观与微观、中国与美国等相互交错的维度和视角,研究高考制度改革与入学机会公平问题,重点研究高考建制以来的改革对入学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不同层次上的“入学机会公平”,同时考察美国大学招生中的入学机会公平问题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并提出在保证入学机会公平前提下的高考改革宏观构架与具体建议。
二、高教研究中心研究型数据库工作新进展
2008年4月,“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项目负责人谢作栩教授与专兼职工作人员召开了数据库工作进展及发展规划会议。谢教授首先总结了数据库项目的工作现状,并提出近期的若干工作重点,主要包括最新数据库的发布计划、加强工作人员间的有效协作、建设有效机制以保障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等。谢教授也对项目的发展远景提出了若干设想,如进一步拓展项目资源来源渠道,同时推广该项目在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的应用,以期获得更大的学术价值及更广泛的社会效应。
现阶段,本数据库项目主要以“2001级~2005级十一省市区大学生简况抽样调查”的数据为主。为了提高该数据资源的利用率,便于广大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和高校管理人员获取所需数据资料,数据库工作人员针对栏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如建立定期报告的发布机制,以有效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改进数据录入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谢教授提出了下一阶段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与协作要求。
三、基地主要学科研究方向进展情况
2000年基地建立以来确定实施的各项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中,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运行机制研究(课题负责人王伟廉教授);高等教育体制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与政策研究(课题负责人潘懋元教授),高校创新教育研究(课题负责人林金辉教授)四项课题已圆满完成。此外,高等教育考试研究(课题负责人刘海峰教授)、高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课题负责人李泽�教授)、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课题负责人谢作栩教授)等项目已进入最后结题阶段。
其它在研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下: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课题负责人史秋衡教授。
本项目为期三年,2005年6月获正式立项,目前按原计划正常积极开展研究工作,项目经费开支合理,课题接近完成。本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次、全国性学术会议10次,做了11次大会报告。其中,2006年9月5日至19日期间,史秋衡赴欧洲3国进行了学术访问,分别参加了在德国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和访问欧洲的德国、荷兰和法国的5所著名大学;2005年9月20日至10月20,受中华发展基金会专业人士教学/研究计划资助,为私立淡江大学访问教授,研究题目为“两岸高教评鉴体系比较研究”,讲学及参加“94年度技术学院专案暨追踪评鉴”专家会议等多项研究与教学活动。
阶段性成就及成果主要包括以下5类。2006年12月,史秋衡作为首席专家中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2006年度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为AIA060009-2),这是我国第一次将高教评估作为国家最高级别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和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公开招投标,给予的学术界最高的、最前沿的理论研究待遇,本人和钟秉林教授同时中标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科)国家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研究》,陈玉琨教授中标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标志着本人与钟秉林教授、陈玉琨教授一起成为全国最高等级高教评估类课题的三位首席专家,站在了本学科研究的最前沿。
项目组成员发表了6篇CSSCI论文:史秋衡、冯典,论文《转变政府调控方式 优化高校分层分类》,《高等教育研究》(权威刊物)2005年第12期;史秋衡、林秀莲,论文《中国大学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罗丹,《突出“课程”要素 保障教学质量――华威大学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颜莉冰、史秋衡,论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保障的价值取向》,《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12期;宁斌,论文《美国私立高校保障师资质量的办法》,《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2期(注:因2005年9月项目任务书才下达到本人,该文未注项目成果字样);史秋衡、冯典,论文《美国政府在高校分层分类中的作用及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年第9期。
指导完成了9篇硕士学位论文和合作指导完成了1篇博士学位论文:刘文华《我国民办院校评估的理论研究》,2005年6月9日;罗丹《英国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以华威、剑桥和牛津大学为例》,2005年9月12日;冯典《美国政府在院校分层分类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2006年9月;林秀莲《我国研究型高校本科生学习过程规律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个案》,2006年9月;陈莹《美国高校经费结构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研究――以高等教育供给效率为视角》,2006年12月6日;张新文《高等教育促进成人在职发展的质量保障制度研究》,2006年12月7日;李振祥《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及绩效研究――以宁波为例》,2007年6月5日;姚小英《江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研究》,2007年6月5日;吴雪《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体制研究》,2007年6月5日;洪彩真《高等教育服务质量与学生满意度研究――以福州、厦门、泉州高职院校为例》,2007年6月9日,本人为第二导师。史秋衡、刘文华等出版了一部专著《我国民办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
课题目前正在按计划进度开展工作,比原定计划成效显著。一方面,获得了国家重点课题,标志着研究始终站在项目研究领域的前沿;另一方面,发表和出版了比预期更多的论著。目前研究方案也有所调整,案例集专著撰写遇到一定困难,解决方案是在已获成果中分散做了一些案例及数据调研,可能的情况下明年召开相关案例研究的学术会议;项目组主要成员未变,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及成果贡献调整了部分项目组成员。
(二)高等教育发展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课题负责人王洪才教授。
课题正顺利进行。课题组研究成果证明,终身学习是学习社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它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和福利,也关系到一个机构、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活力。终身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重要保障系统,成为各国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由于终身教育的重点是就业后的教育,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常常涉及具体的职业要求和个性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因而比中小学教育更能适应终身教育的复杂要求。各国对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同时,参与终身教育将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目前,课题组在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终身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对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后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成绩考核和学历认定等方面需要进行的调整以及这种调整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研究的目标有:高等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参与终身教育体系后,高等教育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如何协调普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之间的关系等。
(三)构建高校“全人”教育体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研究,课题负责人谢安邦教授。
目前课题工作进展顺利。课题从21世纪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入手,研究如何在高校开展“全人”教育,培养认同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问题。目前政府倡导在高校中积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教育工作,课题研究具体化这一方针政策,结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国策探索新型教育体系。课题负责人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拟对国内各类型层次的高等学校进行研究,加强研究的针对性。
课题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全人教育的观点不同于以往狭窄的教育观,而是认为每个人都通过与社区、与自然界以及与像同情和和平之类的精神价值相联系,来寻找生命的认同、意义和目的。全人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年轻人对生命固有的敬畏和热爱学习的激情。这种教育不是通过把世界浓缩为结构化的学术"课程"来实现的,而是直接与环境的交往中产生的。全人教育的艺术在于反映了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人类进化的需要。因此全人教育的哲学基础、学习观和教育目标对指导现代大学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课题组正循此路径作为深入研究的突破口之一。
课题负责人作为外校课题负责人,在课题进行中与研究中心积极配合,科学规划驻所研究计划,发挥课题开放研究的优势,以争取获得研究成果的较大突破。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研究,课题负责人武毅英教授。
本课题已开展以下工作:草拟了大纲并进行了子课题分工;对部分高校进行了前期的实地调查;对部分高校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完成并发表了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组形成了课题大纲:导言;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的现状与问题;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相关案例的调查与分析;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结论与对策。子课题初步分工:武毅英、谭诤负责子课题“部委院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武毅英、郭立飞负责“高校毕业生行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王振辉承担子课题“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实证研究为主。王洪才、唐德海分别负责撰写单篇论文:“国内外有关毕业生流动的相关理论与思想”及“国内外有关人力资源配置的理论与思想”。武毅英负责撰写单篇论文“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与市场目标”。吴宏络负责子课题“高校毕业生流向与高端人力资源配置的相关性分析”。
课题调查与问卷方面,已对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大学等进行了实地调查,并获得了一些统计数据与材料。已对厦门大学、湖南大学的部分应届毕业生进行了意向调查。发表及待发表的论著:已正式出版相关专著《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论文“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发表在国外刊物《Universities’ Quality Development: East Meeting West》2006年第8期。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问题分析”已完成初稿,待发表。论文“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及其机制研究”已完成初稿,待发表。
(五)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问题研究,课题负责人邬大光教授
课题进展顺利。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重新复苏和崛起,之后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不断壮大,现在又处于新的转折点。目前由于民办教育立法相对滞后,尤其是学校产权不明晰,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随着国家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部分民办高校开始倒闭或被兼并,民办高校的产权变更问题开始突现,在这一过程中,既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引发了不稳定因素。课题组经过调查和研究,认为民办高校的兼并、倒闭与教育产权问题有关,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办学过程中存在较为突出的教育产权问题,目前我国出台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还没有明晰民办教育产权问题。为了避免民办高等教育以后少走弯路,有必要对民办高校产权、兼并、倒闭等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其背后的原因,理清其应对的思路与对策。课题组正从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等理论视角入手,通过被兼并、倒闭的民办高校案例,形成明晰民办高校产权的方案与建议,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和参考。
(六)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课题负责人张亚群教授
课题组目前正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研究人员正以高等教育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传统高等教育资源转化、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高等教育机构变迁、课程变革、人才转型等多重维度,全面考察和分析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动力、过程、特征和影响,深入探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制约因素、基本经验和历史教训。课题研究对于全面、深入认识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特殊规律,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在研究方法方面,课题组强调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和综合性,正力图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晚清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原始史料的发掘、搜集和整理、分析;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口述史与访谈法、教育统计学、比较高等教育、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问题做多层面的深入探析,以期取得新的重要研究成果。
(七)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课题负责人范怡红教授
课题组目前正根据既定的研究计划和人员工作分工按步骤开展研究。课题组根据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提出大学教师的多元化专业发展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因素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下,各国和各高校日益重视大学教师发展的研究,许多国家和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比如欧洲很多大学都有系统的教师发展支持项目,将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组织方式及时地通过教师发展项目贯彻到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从而不断地提高和改善高等教育质量。波罗尼亚进程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也进一步促进了各高校的教师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课题组正通过比较研究方法从下列方面进行中国与欧洲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比较研究:大学教师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大学教师发展的理论与思想;大学教师发展的政策与体制;大学教师发展的实践与改革创新;大学教师信息化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大学教师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大学教师发展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所起的作用等。旨在通过比较研究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教师发展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和实践,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我国大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四、国际和境外学术交流活动
1.2008年2月26至27日,谢作栩教授出席“澳门高等教育研究数据系统(MOTERDS)研讨会议。
2.2008年2月22日,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彭森明讲座教授到访并做学术报告。
3.2008年3月13日,英国赫尔大学校长David John Drewry教授到访并做学术报告。
4.2008年3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学及美国密歇根大学资深教授杜祖贻等学者到访并做学术报告。
5.2007年8月到2008年4月,杨广云副教授到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访学。
6.2007年5月到2008年3月,连进军博士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学。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200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