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大学2004年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潘懋元
一、厦门大学高教所从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截止今年暑期,累计毕业硕士生18届,博士生13届。在教学上首创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这种课堂教学方式在1997年获得福建省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后,在此基础上扩大内容,进行全面总结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咨询”的成果,2000年获得“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对于“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简介
这一方法说来很简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组织,引导研究生在课堂学习中,把学习任务、科研训练和教学实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方法使研究生不仅系统地学好一门课程,而且深入研究一个或几个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他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方法,为论文工作打下基础;同时,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成果,不仅要写出书面报告或论文,而且要在课堂上按课堂讲授要求,做课堂报告,然后主持课堂讨论,以获得课堂教学的经验。教师的任务是课前指导,课堂引导,最后总结,包括对研究成果和课堂实习的评论。
这只是一个基本框架,每门课程的具体做法,博士生与硕士生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要求发挥教师的机动性与创造性。
1.采用这一课程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是:
(1).研究生的培养不同于本科生。在学习知识上,应当多从自学中得来,教师不必讲得太多;研究生应该学习与研究并重,尤其是博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重要。
(2).高等教育学的研究生,将来大多要从事教学工作或指导他的学生从事教学工作,教学是他的基本能力之一,所以教学实习很重要,应该让他们有更多的教学实习的机会。
这一教学方法,不但在本所用,而且经过历届毕业的研究生在全国高校培养他们自己研究生过程中的得到广泛的应用。
2.但是,这一方法的应用,也碰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
(1).这一方法对研究生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研究生要有较高的知识基础与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对博士生较合适,对硕士不太合适。所以,适用于博士生比较成功,适用于硕士生则困难较大。传统上,我们把硕士生、博士生都作为研究生,但是从目前的趋势看,从中国硕士扩招以来的情况看,硕士生与博士生不仅水平、程度的距离较大,而且性质也起了变化。联合国教科文1997年新颁布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原来作为同一层次的研究生分为两个层次,即硕士生与博士生以前作为一个层次,而现在把硕士生下移至与本科生作为同一层次,即,5字头包括本科、硕士;6字头属博士,(小学是1字头,初中是2字头,高中3字头,预备班是4字头。)中国扩招后,硕士生的水平也大大下降。实际上相当于本科生的五年级或六年级。对他们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降低。这种强调自己学习与研究的教学方法,在相当一部分硕士生中感到困难。
(2).高教所的硕士生,不都是教育系本科毕业生,他们缺乏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很难自己独立学习与研究。如果教师讲的太少,他们的系统知识不够,势必降低质量。现在我们正在研究如何多讲一些。
(3).运用这一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如果 教师课前指导不够、课堂引导不够,又不善于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总结,效果是不理想的。
三、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来说,课堂教学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他们营造学术环境、学术氛围。使他们自动自觉的学习、研究,形成一种追求学问、关心现实问题的自觉性。我们所采取的方式有:
1.写论文,争取发表论文。这与其他院系没有什么不同。不过高等教育的论文发表的机会多。同时,我也要求他们多写。我的两门博士生学位课程,一门每学期要写读书报告和论文6篇,另一门3篇。现在博士生越来越多了,再加上访问学者(访问学者比博士生更认真,更能自动自觉的交论文),因此,我第一个学期大概要看100多篇报告与论文,每篇论文大概在一万字以上;第二个学期大概也要看近100篇的论文,所以任务非常重。
2.每周例行一次学术报告会。由青年教师和博士生轮流做学术报告,有时也推荐硕士生做报告(每次1―2人)。若是没有做过学术报告的一般不能参加评奖(校级奖与所级奖)。
3.参加学术会议。高教所每年都举办1―2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会议。研究生都得参加,鼓励他们提交论文,并给予大会、小会作报告的机会。每年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中有许多博士、硕士论文。鼓励他们到外地参加学术会议(要有论文)。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路费或会议费的支持。去年参加全国高教博士生论坛,去了10多名博士生。今年下半年准备和苏州大学合作开会,也将有10多位研究生参加,平时个别随导师或自行联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就更多。
4.给学生提供联系实际的机会。近五年来,我开的“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课程,每年都带一批博士生出去搞调研。如去年到宁波,今年到西安。到宁波是为了调查宁波这几年高等教育蓬勃的发展,其高等职业教育定位准确的原因;到西安是为了调查民办高等教育,调查为什么人们说西安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兵马俑,一个是民办高等学校。每批20名左右,吃住都是人家提供的,路费在研究生培养费中酌情补贴。
5.星期六晚上的沙龙。有时有讨论主题,有时不规定主题。清茶或咖啡一杯,海阔天空。为什么有时不定主题?因为定了主题要做准备,学生一天到晚又是上课,又是学术报告,非常紧张,我希望他们能在沙龙中感到轻松愉快,让他们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当然,也不是绝对的,沙龙有时也内容。沙龙内容有时是学生在论文写作中的问题(让大家讨论比导师一对一的讨论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是国内外专家来访时,请他们做报告;有时是谈国内外高等教育前沿问题。谈完之后,有心得的组织笔谈(如高校产权问题、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问题、教育可持续发展问题、文化殖民问题、大学生与校方打官司问题);有时也谈国内外时事(如伊拉克问题、台湾地方选举问题等等)。有时也看电视――足球、奥斯卡奖电影等等。现在研究生人数多了,其他导师也有组织沙龙,如刘海峰教授、邬大光教授、谢作栩教授。不过,他们大多是以组织自己的研究生为主,我则是一视同仁。
四、可以表述的经验与很难表述的经验。
知识有可以编码的也有不可编码的。经验也有可以表述(即可传授)的,也有很难表述(即很难传授)的。上面所讲的都是可以编码,可以表述的经验和做法,难于表述的经验是什么?
1.做好培养工作,要有事业心、要爱学生。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
2.要灵活机动,结合实际,自我创新。刚刚谈到的只是一个基本框架,不能单单局限于这个框架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比如我们刚刚谈到沙龙,如果我们的沙龙呆板地规定一些主题,这个沙龙一定会死气沉沉。灵活机动,团结合作,使得大家更好的发挥创新能动性,这是无法表述的。
(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游玉华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潘懋元教授审阅)
|
|
|
|
上一条:我院张亚群博士赴兰州参加院校招生制度创新与规范化建设专题研讨会
下一条:日本高等教育学会会长、东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家到我院做报告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