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教育研究院04级博士生跟潘懋元教授学习有感
一年前,对进入梦寐以求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每一个新博士生说,都有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争取做一名潘先生合格的学生。
对我们来说,又重新坐在宁静的教室里,倾听潘先生的教诲,是多么来之不易和值得珍惜的机会。不可否认,进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这个英雄的团队,有很大的压力是不言而喻,但更多的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在这一年里,潘先生上下学期为我们开设的“高等教育学专题研究”、“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课及每周一上午潘先生一定会参加的学术例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学业的知识,而且扩大了我们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的视野。
然而,对我们大多数同学来说,很多人是从敬怕潘先生开始的。除了潘先生的学术权威外,还有更令同学们心有余悸的是他那在学术上的过分严格。在过去的一年中,同学们对潘先生的严师出高徒,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在上课时,潘先生严格要求学生,无论是年龄大一点的,还是年轻的;也无论是工作过的,还是没有参加工作的;也无论是有官职的,还是没有官职的,该批评的一点不留情面。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界著名的教授、学者,他却从不以学术压人,也从不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强加于我们,而当我们有不同与他的新观点时,有的只是他鼓励的和表扬的话语。更令我们难忘的是潘先生常常以学习者的口吻同我们共同探讨、研究。比如,他用得最多的就是,“我有一二个问题想向您请教……” 。经过一年的学习,同学们慢慢地从丝丝点点中感悟到潘先生他那极其平易近人的一面。从敬怕漂移到了亲近。
潘先生家的沙龙是我们最爱去的地方。我们不仅可以浸泡在他那高山仰止般的学无止境的雨露里,而且更可以学到的是潘先生对师德、对做人、对生活的更深一层次的理解,而后者往往在课本上是很难找到的。比如,在刚刚过去的潘先生携我们去北京参观学习北京民办高等教育时,他视自己为年轻人,不顾85岁的高龄坚持要和我们一起乘火车去北京。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潘先生与我们在一起谈学习、谈工作、谈生活、谈旅游、谈未来……。与厦门每周六晚上潘先生家的沙龙相比,这火车上的沙龙却是同学们最值得回忆的。
有时,潘懋元先生在紧张的授课、研究之余,利用节假日带领我们前往风景名胜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怡情养性、激发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获得创造灵感。今年四月份的一天,潘先生又兴致勃勃地带领我们前往他已去过的具有浓郁闽南特色的漳浦县赵家堡、唐人过台湾闽南文化村及地质公园实地考察。从关爱中学习关爱。潘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学术大师,但在生活上,更是一位慈祥的长辈,我们感受更多的是他无限的宽容与不尽的关怀。
麻雀修行一年,变成了美丽的孔雀。今天,我们有幸做先生的学生,是我们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也是最美丽的时刻。
也许,世上找不到永远开不败的花儿。但,经过潘先生大师级的一年的阳光沐浴,有一种是永不凋谢的如同厦门大学校园里那红似火的年年盛开的凤凰花一样――那就是开在我们04级博士生心中的花。
(教育研究院04级博士生 毛勇)
|
|
|
|
上一条:我院范怡红教授赴挪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下一条:第四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公示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