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2005年度社科获奖全记录

2006-12-15 张仕婧 点击:[]

  8项研究成果荣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佳作奖1项。
  25项研究成果荣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其中一等5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项,荣誉奖1项。
 11项研究成果荣获第四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优秀奖2项。

  荣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一览(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
一等奖: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 (著作)
二等奖:邬大光《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和概念解析》(系列论文3篇)
三等奖: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著作)
  李泽�等《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论文)
林金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论文)
陈武元《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学说与制度类型论》(译文)
范怡红《从整合世界观到全人教育――理论与实践》(著作)
佳作奖: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著作)

荣获厦门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一览(由厦门市人民政府颁发)
一等奖: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著作)
刘海峰《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著作)
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量的规定性探析》(论文)
史秋衡《高等学校产权分析》(论文)
李泽�等《我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大考的五大问题》(论文)
米红等《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论文)
二等奖:潘懋元《传承与变革》(著作)
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著作)
史秋衡《论我国民办高等学校教育评估的策略》(论文)
张亚群《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论文)
王洪才《学习型社会与教育转变》(论文)
郑若玲《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论文)
武毅英《明晰产权是促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论文)
林金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论文)
张 彤《当前高等教育政策调态对研究生培养工作的 影响及对策》(论文)
三等奖:米红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模式识别与实证研究》(著作)
邬大光《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著作)
李泽�《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论文)
武毅英《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变的模式探讨》(论文)
林金辉《高等学校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论文)
赵叶珠《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百年》(论文)
赵叶珠《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背景、进程与意义》(论文)
张亚群《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论文)
张亚群《理性认识高考负面影响》(论文)
乔连全《信息与通讯技术对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影响》(论文)
荣誉奖:史秋衡《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研究》(著作)

荣获第四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励一览(由福建教育厅颁发)
一等奖:史秋衡《诚信:解决高教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一个新视角》(论文)
二等奖: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著作)
李泽�《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论文)
林金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基本轨迹及其走向》(论文)
三等奖:史秋衡著(第二作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著作)
张亚群《清末奖励科名考试的实施与变革》(论文)
米 红等《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因素的模式识别与实证研究》(著作)
郑若玲《高考竞争与科目改革》(论文)
张 彤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著作)
优秀成果奖:
武毅英《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论文)
赵叶珠《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论文)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高教科研论文奖
三等奖:史秋衡等《诚信:解决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矛盾的一个新视角》(论文)

2000-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论文
一等奖:史秋衡《加强专业道德规范 深化高校师德教育》(论文)

上一条:博硕经验交流,传经送宝送情谊
下一条:潘懋元教授作《从宏观背景理性地观察国学潮》的学术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