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厦门大学南光路一号

邮箱:xmdxgjzx@xmu.edu.cn

电话:0592-2187552

传真:0592-2189065

学术快讯

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领悟――记博士生杨院的学术报告

2010-04-26 张仕婧 点击:[]

2010年4月26日上午8时,2009级博士生杨院在院会议室作了题为“吸纳与超越:高校课程改革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的学术报告。潘懋元先生、史秋衡教授、郑若玲教授、张彤副教授、乔连全老师、吴薇老师以及多位硕博士生参加了学术例会。此次学术例会由院研究生会副主席郑丽主持。
作为多学科研究的高等教育学,有必要关注和借鉴新的思潮流派的观点与方法论。杨院博士生的学术报告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特征分析入手,重点阐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与高校课程改革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超越的辩证关系。报告人在分析现代主义思潮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了后现代主义对现代课程的批判,进而推导出三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同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高校课程改革的启示中,杨院博士生首先分析二者之间的契合性,进而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传递方式)等几个维度上具体分析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启示。观点的阐述准确地把握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非客观性、认识的相对性和情境性以及思维方式的批判性和反思性的特征,主张高校课程改革应关注课程目标的生成性、课程内容的非中立性、非客观性和课程实施中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问题。报告的最后作者基于自己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性特点的认识,深刻反思了高校课程改革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超越问题。
在交流互动阶段,到场的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和实践经验,就后现代主义思潮与高校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如情境教学设计为主的课程设计问题、怎样把握后现代主义课程目标问题、对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的把握问题等等。上述问题不仅有利于该研究的后续研究,也为在场的每位研究生提供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充分体现出学术例会的学术价值。

上一条:博士生冯建民做“人文与科学关系演变下的高 等教育发展”学术报告
下一条:刘海峰教授出席“哈佛中国论坛”并在耶鲁大学演讲

关闭